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解读格力另一面:小米为何难敌格力?

解读格力另一面:小米为何难敌格力?

作者:时间:2014-03-12来源:ennweekly.com收藏

  在全球家电企业中,中国的电器算是一个特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34534.htm

  近几年,原来我们非常熟悉的国际家电巨头不断倒闭,但电器却一直快速奔跑,冲到了全球家电行业的最前面。

  电器201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200.3亿元,同比增长1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13亿元,同比增长46.5%。格力电器已成为中国首家利润、税收双超百亿的家电企业。

  格力的增长速度、利润比例、税收贡献,别说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就是与一些享受垄断性资源的企业相比,也毫不逊色。

  许多人知道,格力有核心技术,这是它能够持续领跑国内空调产业的基石,但深入格力电器,会发现这家企业有着与众不同的另一面。

  格力有两个“创新场”

  很多人解读格力、解读董明珠,总是拿“核心科技”说事,认为格力电器的成功,是因为其强大的研发团队和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

  格力每年研发投入达40亿元。目前公司拥有5000多名科技研发人员、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院(制冷技术研究院、机电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自动化研究院)、28个研究所、530多个实验室;拥有国内外专利90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500多项。

  但这只是一种表象,不深入采访格力,根本摸不到格力创新的实质和逻辑。董明珠是从空调销售员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记者每次与她交流,她谈得最多的是消费者的感受,比如,她特别注重空调能不能静音、能不能使用时感受不到气流,能不能与房间的家居产生协调感甚至美感。

  在格力久了,你才会知道,这实际上是种非常有效的“创新倒逼机制”,因为再伟大的创新,也必须是为消费者服务、为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也就是说,创新必须源自市场、并且服务于市场。

  在格力,实际上有两个“创新气场”:一个是研发团队的“技术的气场”,一个就是市场团队的“市场的气场”,董明珠对技术的苛求、对空调舒适度的苛求几乎到了严酷的程度。对董明珠来说,技术创造市场、市场催生技术,这两者是“双剑合壁”的。

  很多人说,董明珠不是搞技术出身的,她不懂空调技术。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董明珠格外重视“技术系统性”和“技术战略性”。格力与另一家空调企业围绕一件小小的空调气流档板打起了专利官司,董明珠持续告对方侵权。记者就这个问题请教她,她回答说,空调的气流档板只是一个实用专利技术,但是却是格力“专利池”的组成部分,格力要在全球拓展,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专利资源池”,因此必须寸土必争。

  董明珠确实不直接搞科研,但是她对全球空调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十分清楚,或许董明珠永远成不了科学家,但是她深谙科技战略,这是许多人并不了解的董明珠。

  “气温供应商”

  在格力电器内部,流传着一句话:有气温调节的地方,就必须要有格力。

  很多人说,不就是空调吗!但很多人不知道,格力的空调产品供应,不仅仅是家用空调、中央空调,而且有为汽车、火车、厂房、轮船、航天器、地铁等提供温度调节服务的一系列产品体系。

  2013年全国“两会”时,董明珠甚至发动人大代表共同写一个提案,建议将人民大会堂的空调换成格力的。

  董明珠说,人民大会堂建设时还没有格力空调,但现在我们做到了全球老大,为什么不能将空调换成格力空调,让民族的产品更加扬眉吐气?

  董明珠有她的盘算:人民大会堂都用格力空调,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用格力空调。

  格力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掌握了空调领域的核心科技,获得了空调行业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注重市场的董明珠眼里,她必须让这些技术发挥更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格力在家用空调之外,开掘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气温调节的系统供应商。

  从前年开始,董明珠就一直在推广她治理雾霾的理念,比如把整个大楼做成一个空调与供暖系统,不仅降温,还可以供暖,能效比高于燃煤。董明珠说,如果全用格力的这种技术,中国的PM2·5能降低五分之一。

  她的这句话还无法验证,因为格力在进入这一更大市场的同时,遭遇到的利益壁垒远大于它最初的想象。但董明珠对此信心十足,其背后原因,是格力电器的产品线已“覆盖了几乎所有需要温度调节的地方”,有了这些,格力才有底气说“让天更蓝,让大地更绿”。

  管理创新也是文化创新

  空调是充分竞争产品,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格力的利润率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很多人同样认为,这归于格力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当然这是对的,但同样许多人不知道,董明珠对管理的要求也到了严酷的程度。

  记者第一次到格力电器采访时,时任总裁的董明珠讲起她与“内部腐败”做斗争的故事。经过多年的这种斗争,在格力电器内部,大家都知道,董明珠有“道德洁癖”,六亲不认。吃回扣、搞腐败这类企业常见病,在格力就是谁也不敢碰的高压线。

  治理腐败,格力内部有严格的制度和流水线,一切按管理制度办事,产品成本进行严格的“逆核算”,超出合理成本的,必须倒查到底。在格力还设有独立的审计部,直接向董事长负责,一位领教过格力审计部的分公司老总说,格力的审计部门,就是格力的“监察部”。

  在让员工成为“好员工”的同时,董明珠十分注重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格力有5000多名研究人员,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就到格力,在格力成长起来的,也正是格力自己培养出来的这批科研人员,发明了“光伏空调”等一系列的新产品,创造了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格力还鼓励劳动创新,他们有一个叉车工曹祥云,有一次在搬运5匹空调时,发现这种型号的空调尺寸与以前的不一样,叉车操作不精确的话,很容易给质量带来隐患,于是,他就想出了用开啤酒瓶的方法练习叉车技术的点子,反复练习后他做到了丝毫不差地将整箱啤酒瓶都打开。这项技术让他连续两次在央视的挑战节目中获得冠军,并创下3分钟内用叉车开30个啤酒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直坚守“工业精神”

  2006年,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董明珠则逆潮流发声,倡导中国企业当有“工业精神”。

  她在《企业的工业精神可以缺失吗?》一文里写道:“工业与商业是不同的。这是一座用思想与汗水、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构造起来的大厦。大厦的高度,取决于地基的牢固程度。因此,侥幸与投机在这里都不管用,只有秉承一种‘工业精神’,朝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走向未来。”在业界看来,喧嚣的市场环境中,格力电器依然专注做制造业,过程中格力并没有得到短期的巨大利益,但让格力走到了行业的最顶端。在此基础上,董明珠能够从容布局其技术战略、管理创新、企业文化的培育。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创新是国家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对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董明珠认为。

  当然,董明珠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是其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的集成,从这一点说,董明珠的工业精神还可以概括为:技术的极致、管理的极致。至少,她在追求这种“极致”,这让她很累,也让她周边的人一开始会极不适应。习惯之后,对品质的追求就自觉渗透到格力员工的血液里。

  格力的“工业精神”同样让他们追逐每一个新趋势。去年底,和的雷军有了那个著名的“十亿赌局”之后,一些人担心格力没有“互联网思维”。董明珠听到记者追问这一问题时就笑了,她用“怎么可能呢”来回答。事实是,格力空调和家用电器已在布局物联网,随时与消费者互动。



关键词: 小米 格力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