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AI还是伪智能?IDC分析师教你鉴别真假AI智能体
从繁荣到乱象
AI智能体为何需要再次校准?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AI智能体”又成了热议的焦点。过去的一年里,国内几乎所有主流云厂商、软件巨头乃至初创团队,都把“AI智能体”写进了产品路线图,资本端也在近半年内密集出手数十起相关融资。然而,繁荣的另一面是概念稀释:客服机器人套上 LLM 就被称作“Agent”,单一API调用被包装成“任务引擎”。企业客户发现,选型周期被拉长,概念验证成功率却持续走低。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鉴别真假AI智能体”的重要性,这也是IDC(国际数据公司)在今年发布《IDC Market Glance:中国AI Agent应用市场概览》研究的初衷。该研究构建了AI智能体的标准化框架,也明确定义了合格AI智能体应具备的关键性能指标。我们希望通过建立AI智能体标准化体系,让市场回归技术本质,减少客户试错成本。
不合格智能体的四大典型特征
通过对中国AI Agent应用的市场格局进行系统化梳理,IDC分析师总结出了市面上不合格智能体的四大典型特征。
1
交互模式固化
局限于固定模板的问答,无法动态理解用户意图。例如,用户询问 “如何处理航班延误” 时,仅机械重复退票流程,而不考虑行程调整建议。
2
工具调用形式化
仅简单封装API或基础功能(如天气查询),缺乏任务规划与动态调度能力。例如,宣称 “能订机票” 的Agent却无法整合实时比价、座位偏好等多维度信息。
3
异常场景失效
面对未预设的复杂情况(如系统报错、数据冲突)时直接中断,或输出无关答案。例如,处理报销流程时,遇到发票金额与系统预算不符时无法自主协商解决方案。
4
数据处理浅层化
仅做基础格式化处理(如提取文本),缺乏深度加工能力。例如,分析财报时仅统计数字,而无法识别趋势或风险点。
IDC官方定义:
AI智能体的技术边界
IDC定义下的AI智能体(AI Agent)—— 是指由大语言模型(LLM)驱动的自主软件系统。此类系统具备感知环境、推理、决策及行动能力,能以类人模式与用户或其他系统交互,区别于仅有提示回应的传统人工智能助手,它可主动与周边环境及其他主体互动,动态适应变化情境。
来源:Generative AI and Agentic AI Strategies, April 2025
Agentic AI工作流
IDC Market Glance:
中国AI Agent应用市场概览
近日,《IDC Market Glance:中国AI Agent应用市场概览》研究报告正式发布,首次系统性梳理了中国AI Agent应用的市场格局。
目前中国AI智能体根据应用场景可以分为消费级智能体应用和企业级智能体应用。
● 消费级智能体应用主要面向广大消费者群体提供智能化的交互体验和实用功能,涵盖智能助理、学习教育、内容创作、出行辅助、娱乐休闲和智能终端等多个细分领域。
● 企业级智能体应用聚焦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企业业务增长和创新,应用场景包括办公协同、软件测试、工作流、代码生成、生产力工具、数据分析、智能营销、安全、客户服务、应用生成和智能运营等。
IDC认为,2025年,AI Agent将迎来规模化落地浪潮,其通过智能化任务处理重构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潜力备受期待。随着技术迭代与行业渗透加深,建立AI Agent标准化体系已成为产业共识。围绕AI Agent核心功能,如任务处理精准度、响应及时性、系统可扩展性等,构建标准化框架,明确定义合格的AI Agent产品应具备的关键性能指标。这样既能助力用户精准筛选优质产品,又可规范市场,减少概念混淆与产品乱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5年IDC AI Agent研究计划
免责声明
本文中的内容和数据均来源于IDC所发布的报告,所有内容及数据均为我公司所有。未经IDC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