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编辑观点 > 喧闹的SEMICON背后:设备厂举杯欢庆 晶圆厂沉默不言

喧闹的SEMICON背后:设备厂举杯欢庆 晶圆厂沉默不言

作者:lj 时间:2025-04-02 来源:EEPW 收藏

关于中国半导体的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半导体产业强大的标志如果需要二选一的话,是以SMIC和华虹为代表的的崛起,还是以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这样的的繁荣?其二,是SMIC和华虹这样的追赶上台积电容易,还是国内设备公司追赶上设备五巨头(ASML,泛林,东电,应用材料,KLA)更容易?理性的看这两个问题本来应该是我全都要的答案,不过如果需要二选一呢,你会怎么选?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4/468964.htm

如果你的工作跟半导体稍微沾了那么一点边,你应该知道上周刚结束的又一次人气爆棚,据说第一天涌入了超过8万名观众。笔者疫情后尚未到访过已经火出圈的,不过疫情前倒是每年都会去各个展馆走上一遭,那时候除了部分展位称得上人头攒动之外,唯一堪称紧俏的可能就是我始终未能现场聆听的隔壁嘉里酒店举办的高峰论坛了。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在2020年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似乎在疫情之后瞬间爆火。2024年曾经有自媒体报道,SEMICON举办期间的京沪高铁车厢里,几乎半数都是谈论着半导体的各类人士。 

SEMICON,本来是国际半导体协会SEMI举办的年度半导体设备展览会和高峰论坛,作为一个半导体国际行业组织,据说SEMI是以会员费为主要运营经费,SEMICON本身不算是SEMI盈利的项目,但在国内据说2025年每平米展位报价已经高达800,单位是美元,按照8个展馆每个展馆3000平米的展览净面积计算,几天的展会SEMI貌似可以超过高达1.2亿人民币的展位收入。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最大规模的展览会,SEMICON赚钱是SEMI影响力强大也好,是展会布局培育近20年也好,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半导体市场火爆了,受关注多了,再加上一点,国内商越来越多,都来砸钱参展了。 

作为一个强B2B属性的产业,半导体设备展会对企业产品销售的价值应该说并不算很大,更多是企业展示品牌形象和自身企业实力,以及接触潜在客户人群和会见老客户的机会。因为对大部分半导体制造相关设备来说,可能全国适合你的目标客户数量还不到三位数,特别是这几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初创公司不断涌现,新涌现的需求更多以成熟工艺制程为主,市场就那么大,如此竞争激烈的局面下SEMICON并不算是拓展客户群体的好机会,那么SEIMCON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首先,SEMICON现场的观众已经并不都是以购买群体为主了,各路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涌入SEMICON希望赚流量和关注度,半导体设备企业高价参展的目的不仅是寻找目标客户,更多的一方面是给自己原有投资人交一份曝光答卷,另一方面则是展示实力寻找更多的投资人。这就是为啥SEMICON一天可以吸引超8万观众的最大原因,也是为什么大量以前从没关注过SEMICON的人,现在一定要去打个卡,因为他们是去寻找自己的商业未来,因为在疫情后各个行业投资都不景气的情况下,投资半导体设备这个新热点似乎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相比于尴尬的IC设计初创公司和估值过高的EDA公司,半导体设备公司的估值相对比较理性,上市后的回报率和市盈率非常可观,受到投资人追捧似乎并不意外。

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半导体设备真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好吗?作为一个在SEMICON现场摸过挂过三个不同品牌93000这款经典测试设备的观众,我始终认为半导体设备并不是一个适合投资大量无脑涌入的领域。从全球来看,半导体设备经历了十多年的并购整合,基本形成五大巨头各占山头的格局,各自在一两个细分市场拥有技术和市场份额的绝对领导地位。当然国产化趋势自然和几大巨头无关,但国内厂商要追上四大巨头的技术不是三五年就能搞得定的事情,更何况国内晶圆厂也是要追求成本的,没人会愿意轻易更换成熟产能产线设备,即使要尝试也是研发先进工艺生产线时机会更大,但国内商现在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起步阶段的成熟工艺方面,半导体设备不是EDA软件或国产IC,可以拿过来试用一下又不影响现有项目的运转,试错成本相对很低。设备不上产线测试基本上就等于不测试,单独搭建一条测试生产线估计也要几个亿起步,你觉得哪家晶圆厂会愿意拿出一条产线专门给国内设备厂进行测试呢?

目前除了部分承载重大专项的企业有实力从底层开始研发之外,大部分国内半导体设备企业走的还是核心设备的同功能低成本替代方案的开发,类似于国产IC的Pin to Pin兼容,很多国产设备走的也是产线上一比一替代昂贵国外设备的路线来争取客户,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这种方式可能在其他领域有很多成功经验,但在半导体领域存在的问题比在数控机床领域更为明显,那就是数控机床领域没有太多的政治管控,但半导体有!当先进工艺芯片和先进设备对你全面禁运的时候,你跟随仿制永远只能是追赶,而做不到超越。中国制造在快消品和终端消费品领域已经可以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但在严谨的工业自动化领域,我们这种模仿模式走得依然很辛苦,半导体制造恰恰是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巅峰代表……

曾经我们谈了过多的弯道超车,但半导体作为一种比较严谨的工业产业,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很小,要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不外乎两种方式,一个是逐步缩小差距实现部分节点的反超,另一个就是完全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重新定义产业。可以说,从EDA,IC设计和半导体制造三大领域里,半导体制造是最难重新建立一套体系的一环,因为EDA和IC设计可以忍受长期烧钱做新体系定义和研发的过程,但制造这方面太烧钱,几乎没法承受重新开发一套体系的开发成本。犹记得当年KLA中国区总经理苏华的一句话,其他行业你砸下去100亿美元怎么也能听出点响,最不济抽身不玩了,但半导体制造这方面,即使你每个步骤都没问题,但就是Yield差个2%-3%,可能你不仅100亿没有了,还要再搭上100亿才能脱身。

当然,这并不是说笔者就不看好国产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发展,只是笔者希望这个产业在投资界的关注度能稍微小一些,理智一些,甚至希望各路自媒体少一些流量曝光甚至少一些“了不起”的评价,比如今年SEMICON上一家号称吸引半个展会观众的初次参展公司,从他们的介绍文案中,我看到了一家中国企业试图同时硬刚五大巨头中四个的优势产品线,这是何等的“霸气侧漏”。但实际呢,据部分业内分析人士拷问,谁在产线上见过他们的设备?当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半导体设备企业的贡献,特别是EUV为首的先进工艺设备禁售,直接造成了国产晶圆厂未来工艺研发路线的严重受限,我们自然需要这些设备厂商的快速崛起,但这种崛起对晶圆厂又有什么影响?

就在SEMICON上的半导体设备厂商笑迎各方来客之际,2024年上市公司的年报也纷纷披露。不出意外,设备厂商的营收利润表现非常不错,中微公司2024年中报营收增加36.46%,预计全年营收增长不会低于32%,但是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下跌不少导致净利润下滑30%左右。另一家设备巨头北方华创的报表则亮眼很多,虽然年报未出,但前三季平均收入和利润增幅均超过35%,毛利率和净利率都略有提升。

在设备厂狂欢的同时,他们的最大客户们却不容乐观。内的三大上市晶圆厂发布了2024年的年报。中芯国际SMIC实现营业收入577.96亿元,同比增长27.7%,创历史新高;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99亿元,同比下滑23.3%,与之相对比,台积电的利润增长超40%达到350亿美元,是SMIC利润的70倍。第二大晶圆厂华虹公司表现更惨,营业总收入143.88亿元,同比下降11.36%,归母净利润3.81亿元,同比下降80.34%。按单季度数据看,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38.86亿元,同比上升18.5%,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1.97亿元,同比下降178.41%,对比参考毛利率17.43%,同比减35.67%。另一家晶圆大厂合肥晶合集成2024年报中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24,925.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69%;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3,261.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6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9,575.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9.72%。

从财报来看,两家本土领先的晶圆厂表现并不理想,SMIC的收入创历史新高但利润率降低,公报给出的理由是资本支出大幅提升,以及成熟工艺市场竞争激烈,鉴于SMIC是受限最严的晶圆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部分资本支出大部分用于国产化产线的研发和设备采购,但如此大的资本投入是否会拖累SMIC的业务占有率发展,我们需要长期观察。而华虹公司的营收利润双下降,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华虹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436.65%。不过第三名合肥晶合发展势头良好,值得关注。不过从全球的市场占有率来看,台积电的市场占有率更大了,三家大陆进入前十的晶圆厂,市占率都在下滑。 

图片1.jpg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