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谁是国产手机之王?

谁是国产手机之王?

作者:时间:2018-12-20来源:猎云网收藏

      2、未来的模式及手机业务的战略地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12/395837.htm

  是什么?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第二,国际领先的SOC芯片,5G标准,成熟的软件能力,是一个拥有行业标准+软件能力+硬件能力+工业化生产能力的超级巨无霸。

  华为的未来模式是什么?在华为看来,未来万物互联时代,有两个口,一个口子是消费者,使用者这一方以人为中心的入口,另一方面是万物互联,以设备为中心的数据获得口。

  华为的未来,就是依靠自身技术的领先优势,凭借消费者终端的市场影响力,在万物互联的未来,通过消费者和设备的连接,占据消费者和数据两个口子。

  手机业务对华为来说,将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万物互联的重要入口。只有牢牢的把握住手机的优势,才能实现技术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是“卖水人”的角色,华为就是“卖水壶”的角色,而手机,就是那个水壶。

  

谁是国产手机之王?


  (来自华为2017年年报)

  三、华为和的困难

  和华为模式的区别在于,华为承诺不用客户的数据变现,不与应用开发伙伴争利,不做股权投资。而小米依然是互联网思维,最终从互联网业务获利,所致力的方向,就是数据。

  两种模式所公用的基础是手机,对华为和小米来说,短期的最高目标就是拿下手机市场的绝对优势。

  华为手机和小米手机,当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市场见顶,整体增长不足,这意味着对手每吃下一块份额,自己就可能会丢掉一块份额。

  之前双方市场份额都在增长的时候,还可以文明竞争,甚至是互相打气。但是当市场成为零和游戏,冲突就会更加的尖锐,甚至放弃文明的打法。

  对于擅长模式竞争的小米和技术追赶的华为,在未来的竞争中,都存在自身的缺陷。

  1、小米的劣势

  技术

  小米在技术上显然是落后于华为的。根据2018年财报,小米的研发投入仅15亿,是华为的1/60。松果芯片用的澎湃S1也仅在小米5C手机上测试性的用过后不再有声音。技术能力的不足是小米在手机市场的竞争力最大的掣肘。

  小米招股书披露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为7000多项,而对比华为2017年年报,累计获得的专利为74307件,90%以上为发明专利。

  技术的门槛,将来可能将手机厂商分为研发派和制造派。而小米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制造派,甚至重现2016年供应链能力不足市场受到钳制。

  IOT,这次小米领先了多少?

  小米手机成功的因素之一,是非常准确的踩中了中国智能爆发的前夕,并留给自己2年的准备时间。但是IOT不是单一产品,是一个生态,其困难性远超手机。小米进入IOT足够早,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IOT平台。但小米拿下IOT的船票了吗?有没有发展足够到当年手机的地位?显然是要打个问号的。

  小米一开始采用了封闭策略,生态依靠的是其投资和扶持的企业。2017年转向开放,打破自己构建的壁垒,更多的合作厂商进入。战略调整的背后,是封闭的生态小米一家已经难以承载。而开放生态的关键,是掌握了多少核心的东西?小米生态联盟的可靠程度有多高?利益关联有多高?联盟会一直这么稳固吗?

  一方面,稳固性较强的小米生态链,互联网利润是小米的,这些企业是否能长期忍受低毛利率的发展策略?

  另一方面是通过无论是IOT芯片还是其他合作的企业,如果突破小米的联盟,那IOT生态的价值何在?

  不幸的是,生态开放、硬件兼容、系统打通互相支持,从历史的趋势来看是必然。小米想要拿到船票,核心不是毛巾、电饭煲这些产品,而是手机、音箱、电视、小爱同学系统这些终端入口。

  高端机

  目前小米在中国ASP(Average Price ofMobile Phone,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了18%,以小米8为代表,截至10月份已经销售了600多万台,2000元以上高端手机已经占了31%。而2000元以上,就是小米定义的高端机。

  高端机的意义在于,早期小米依靠性价比占领的市场,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小米如果一味的主打性价比,之前的学生用户或者其他追求性价比的用户,会随着消费能力的进步,逐渐抛弃小米。

  高端机的意义还在于,其背后所对应的用户,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更容易接受小米背后整套的IOT设备,这恰恰就是小米最优的目标人群。

  如果失去了这部分用户,失去消费入口,小米的整套生态链的逻辑就会失灵。卖再多的IOT硬件,拿不下高端机,小米手机最终可能沦落为智能家居时代的遥控器。

  2、华为的劣势

  技术的领先让华为在很多领域的追赶都有恃无恐,但是这也造成了技术依赖,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和风格上的稳扎稳打,给华为的副作用是商业模式上不够大胆。比如明明做了很多年的手机,却是在小米的模式得到验证后才敢进场。

  相比之下,雷军多年来都是商业模式的引领者。从智能手机,到IOT,再到新零售。尤其是近一年来新零售对小米手机销量上的提升,对华为消费者终端应用场景的不足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华为在除手机外的其他8个硬件入口(电视、平板、PC、汽车上的屏幕、音箱、耳机、眼镜、手表)上,都还没有建立起壁垒。

  前有小米的追堵,后有在汽车、音箱、手表等各个垂直领域甚至是BAT量级的强有力的对手,华为消费者终端的突围,将会非常之困难。

  不做数据的华为,如果远离了消费者,不能够产生持续的粘性,就会被新生的对手们在不同的领域各个击破。

  华为模式和小米的模式相比,小米擅长的是模式型创新,华为的打法简单粗暴,很擅长技术型追赶。

  小米的互联网模式,不确定性较大,每一步都是行业先驱,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手机一样。但如果小米IOT战略推行的不够顺利,那对小米整个生态是毁灭性的,这一步走不好,可能万劫不复。

  相比之下,华为的技术路线向工业和贸易的拓展,即使商业上失利,工业化上生产能力和技术的底层能力依然在。

  四、一切,都要先拿下手机

  小米对华为是有恩的。5年前小米模式初获成功时,余承东公开表示:“祝贺小米,祝贺雷军。从小米1开始我就看好其商业模式,我们当时荣耀1工艺和质量领先情况下,也没敢迈出走互联网销售的步子,内部反对声音和制约因素很多。”雷军则回复——“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产手机。大家一起加油!”

  在这之后,是荣耀对小米模式的像素级复制,这是华为手机成功的关键性一跳。

  如今华为和小米已经成为国产手机的代表,两个曾经的难兄难弟如今发现,最后的对手就是彼此。争夺愈演愈烈,有明有暗,明面上打的越凶,背后的竞争越激烈。

  12月17日,华为宣布手机出货量突破2亿部,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在10月26日也突破了1亿部。手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两家的未来商业模式的变化,使得手机业务的战略意义走到了分水岭。

  无论对于华为还是小米来说,手机业务都是未来商业版图的根基,拿下手机市场,后面才能走的更加的悠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华为 小米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