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小米乐视争相做大屏电视 暗含了什么玄机?

小米乐视争相做大屏电视 暗含了什么玄机?

作者:时间:2016-01-07来源:虎嗅网收藏

  就在新年前的短短两周时间内,这对智能电视行业的老冤家又不露声色的“撕”了一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5353.htm

  当然,这次并没有让川爷和贾布斯二位大佬直接隔空喊话1VS1这么声势浩大,双方润物细无声地再次祭出了用得最顺手的武器——发布会,来了一个回合的针尖对麦芒。

  先是在12月22日的超曲速发布会上拿出新一代的Max70,并用12999的行业低价给了一个突然袭击,要知道的70寸产品早已经准备妥当就等2016年1月份发布,当然很快小米也回敬了一个更大的惊喜:仅仅一周后小米就在年度“爆米花”上推出了小米电视3的70寸版本,而且史无前例的把70寸4K屏的智能电视价格拖入了四位数的时代:9999元。

  

小米乐视争相做大屏电视 暗含了什么玄机?

 

  如果按照传统电视行业的竞争规律来说,55寸以上的大尺寸市场一直都由传统电视企业特别是“3S+L”(Samsung、Sharp、Sony、LG)所把持,国内企业也仅仅是近些年才依靠自身供应链和研发实力的提升,同时踩准了外资电视企业疲软的时间点,才能够在市场份额上有所提升,小米乐视们这些被视作“野蛮人”的新玩家又为什么要杀进这块市场呢?

  利益,当然是利益,只有获取利益才是一切商业行为的原始驱动力。

  一条完整的产品线是所有互联网厂商进入电视市场的必然归宿,传统的爆品思维1.0在这里不起作用。

  作为电视行业新兴力量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们,在最初饱含激情但却又小心翼翼的踏入这片在他们看来是蓝海而在传统厂商看来早已经竞争得你死我活成为一片血海的市场的时候,往往都先用一个40或者49寸的中间尺寸段作为开路先锋——表面上看来是在践行互联网硬件产品的爆品思维,但如果从结果上倒推不如形容为“投石问路”更为恰当。

  作为整个发展历程中更擅长“吃软饭”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第一次接触硬件生产制造对其原本健康稳定的研发体系无异于遇到了一次“灾难”,能够推出有且只有一款产品已经是研发和供应链端的能力极限,毕竟硬件制造不像软件开发能够先发版本,然后短时间内多次迭代修正Bug,产品一旦卖出就已经覆水难收。因此一边是陌生的领域,而另一边又是对于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这种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

  当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时,之前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借鉴但千万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爆品思维”就是很好的教训。电视作为家庭属性的电器产品与手机等个人属性的设备存在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电视所处的环境会更为复杂,摆放的位置、客厅的大小以及用户的消费能力都存在很大不同。

  对于一款尺寸居中的电视来说也只能够满足部分潜在用户的需求,而很难将小尺寸与大尺寸的用户直接覆盖——毕竟电视是要放在客厅里面,为一台电视换房子几无可能。于是对于产品线的补充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小米继第一代小米电视48寸推出以后,在第二代将40寸的夏普屏电视作为主打产品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乐视也在40寸的乐视电视1的基础上,将50寸的乐视电视2作为第二代产品的主力机;在中小尺寸都已经完备的基础上,自然向55寸甚至是更大的70寸段延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产品线的完备是为了更好的覆盖用户,而用户量提升又让问题回到了本质:钱。

  小米电视副总裁戴青松先生出身传统电视行业,先后在创维和TCL任研发高管,曾经对媒体揭过一次传统电视厂商的“老底”:每年传统电视厂商会推出多达百余个型号,但其中绝大多数的中低端产品都是压着BOM平出甚至略有亏损,其主要目的是冲量并占据市场份额,保证自家的产品能够满足基本的市场覆盖需求,以让供应链等后端能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并保持正常运转;而想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要靠剩下的不到10%的型号,这些高端产品才是保证其账面利润好看的核心。

  一般来说,在中小尺寸同质化搏杀价格的今天,大尺寸型号在高端产品中无疑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这也是传统厂家如此看重大尺寸的原因。但对于小米和乐视这些互联网厂商来说,大尺寸的价值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小米 乐视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