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生态颠覆ARM构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RM无处不在。在从ARM成立至今的25年里,基于ARM架构的芯片全球出货量已经超过750亿。在智能手机领域,称ARM处于统治地位并不为过。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4595.htm但ARM在面向消费者的计算领域取得如今的地位,时间并不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PC时代被视为牢不可破的wintel联盟(基于intel构架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设备)已经不再是消费级互联网技术的主流。
在ARM成立25周年之际,ARM先人一步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ARM构架会被颠覆嘛?谁来颠覆ARM?
在五六年前,智能手机的掀起的潮流给了ARM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当时在ARM内部,与之配套的技术储备虽然不弱,但其实并非最重要的业务——2010年之前,ARM来自个人消费市场的收入和前景看上去远不如工业控制和嵌入式计算领域。
但ARM“轻公司”的特点使其快速顺应了潮流,并在短短五年之内建立起自己的产业生态和“一定规则下的开源”环境。正如大家所知,ARM并不自己生产芯片,而是提供芯片设计方案和技术知识产权,授权合作伙伴生产。大家所熟知的苹果、高通、三星、MTK……这些合作伙伴一同推动ARM构架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底层计算力的标准。
谁来颠覆ARM,就是在这个背景下ARM内部产生的讨论。
开放消解颠覆
没有人否认智能硬件时代将近。关键是,智能硬件时代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机会——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从商业的角度而言,ARM被寄予的期望不仅是要守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造的辉煌,更多的是如何从底层带领产业从技术上先跨入智能硬件时代。
在“2015ARM年度技术论坛”上,ARM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认为,ARM经得住考验。
事实上,在两年前“可穿戴设备”概念刚刚起步,芯片行业已经有对新构架取代ARM的讨论。但行业实践证明了,使用ARM构架来搭建可穿戴计算设备,仍然是目前最优的选择。ARM也适时在其中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
吴雄昂对“谁来颠覆ARM构架”的问题并不陌生。他在ARM内外部都曾经被问到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技术的发展总是超乎想象,没有什么是技术不能实现的。但取得技术成果的关键是投入度。”
吴雄昂认为,在对智能硬件时代的技术创新投入度上,ARM已经在全力以赴。在投入度足够的基础上,ARM又足够开放,这是ARM不断创新的驱动力。
“相对于自己从零开始,选择一个技术投入和服务水准都足够高的合作伙伴,是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的选择。”吴雄昂说,“更重要的是,ARM不限制合作伙伴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当ARM生态中有足够多的伙伴在做某一个技术方向时,会推动ARM向其投入技术资源。而ARM的优势就在于提供技术构架的完整性,一旦开始投入,ARM能把整个产业带入正向的循环。”
吴雄昂用Linux举例,认为ARM具备Linux的开源精神:“你看,没有人说要颠覆Linux吧,只会在Linux上做更多的改进来实现自己的开发目的。ARM也是一样,而且ARM更愿意调整自己去适应整个行业的需求。为什么还要绕开ARM去另做一个东西呢?”

ARM 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 (Allen Wu)
颠覆ARM构架的,恰恰是ARM生态
“ARM生态”的提法并不是第一次见,在有纪念ARM成立25周年意味的“2015ARM年度技术论坛”上,ARM生态再度被提起。而这也许是最能回答“谁来颠覆ARM”的线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