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生态颠覆ARM构架?
ARM生态与其他技术生态有一个突出的区别,就是这个生态是擅长先行的中小企业驱动的。ARM推崇“颠覆式创新”。而这个词描述的,恰恰是一些领先群体尝试和推动一些新技术,ARM在这个过程中会实现一些新想法,开发出一些新标准。这时候,由于ARM的动作会使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些创新领域进行探索,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体系中。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4595.htm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某一家ARM生态企业从ARM获得的技术支持,别家也能拿到。所以在这种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并不是本身的企业规模或在生态中的排位。ARM在ARM生态中并不扮演裁判,而把判断完全交给了市场。ARM在芯片技术上致力于multiple cluster (多簇群)、coherence (一致性)——这是一个加剧竞争的发动机。
吴雄昂对于智能硬件时代的趋势判断是“计算场景愈加分散”。ARM目前所接到的定制化客户需求较之前也有明显的增长。吴雄昂认为这是对ARM的利好,“智能硬件时代,芯片厂商要进入多个领域还要保持投入,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ARM的开放性在这种趋势下优势是明显的。”ARM原有的客户在积极进入智能硬件领域时,客观上对ARM所提供技术的应用更加充分。所需求的计算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巩固了ARM生态的成功。”吴雄昂说。
从ARM构架到ARM生态,在概念上是一种演进而非替代。
当产业中使用“ARM构架”这个词的时候,ARM的角色是固定的——提供处理器IP,解决产品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但“ARM生态”这个词带来的变化是,ARM的角色更多样化了。在不同的ARM生态系统企业中,ARM公司可能是指南,可能是供应商,也可能只是案例——这是ARM所希望看到的。
ARM的开放与ARM生态的开放
ARM本身开放的特点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成就了ARM生态。而ARM生态要走向开放则是另一个维度的命题。
ARM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本身的开放属性。吴雄昂认为ARM具备“开源精神”,但开源也是要收服务费的,这和ARM的版税类似。从商业上来说,开放给ARM带来更高的回报。
但在扮演更多角色,投入更多成本,客户服务难度变大(计算需求碎片化)的变化之下,ARM生态所尝试的开放,更有探索的意味。
ARM于2015年在中国成立了“ARM生态加速器”(即安创空间)。这在ARM的全球业务中是唯一一个。而ARM生态的开放,可能藉由这个“加速器”而产生许多可能。
吴雄昂强调了多次“ARM生态加速器”与传统意义上的加速器的区别:虽然冠名为ARM,但ARM在其中扮演的并不是一个管家的角色。吴雄昂希望更多的创新服务资源能够有通道接入到ARM生态之中。
“我们认为在智能设备这边国内的实验的脚步会比较快。”吴雄昂基于这一判断,把ARM在自己生态中提供的各种技术服务落地到生态加速器中,重点帮助加速器中的企业完成从原型到产品化的技术选型和相关的周边技术服务——在这过程中,ARM是以一个“开发者”的身份和创新者进行技术协同。
ARM生态加速器引入的第一个项目是(雷锋网曾经报道过的)余凯的地平线机器人。事实上,目前ARM就在和地平线一起开发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构架,并希望能应用到更多的技术产品中。
而相对于传统的加速器在商业模式、供应链或者投融资方面给创新者提供的帮助相比,ARM生态加速器过于“硬核”。而这也恰恰是ARM的初衷,让更多的技术创新者更低成本地进入ARM生态体系,与ARM一起推动底层计算技术的进步。而在商业服务上,ARM是欢迎市场资源和服务接入的。
“我们(ARM生态加速器)支持所有几百家的ARM生态企业,ARM不控制这些企业,也不限制他们必须用ARM的某个产品。我们希望跟所有前端的合作,对孵化器内的企业来说我们可以加速各种技术的引进,包括ARM的,包括其他家的,也包括产品化和营销方面的技术。”
吴雄昂认为“ARM生态加速器”像一个第三方的设计服务公司,但更注重于在技术层面解决问题,而把商业的问题交给更专业的机构。
“和以往相比,ARM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但总体客户群和商业模式不会有大的变化。智能硬件时代需要更高、更分散的计算力,ARM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ARM一直都很积极,保持足够的投入度和开放竞争的状态。这算是一些变化,其实本质也没有变化。”
——“谁来颠覆ARM”这个问题,本质上问的也是“ARM如何应对智能硬件时代”,吴雄昂最后是这样总结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