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余承东:小米从来不是华为竞争对手
品牌也需要华为重头开始学习。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1199.htm从今年开始,张晓云每个月都要花一段时间在欧洲,坐在深圳的办公室,她开玩笑,“我人在这里,心早已经在欧洲了”,她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塑造华为手机的海外品牌。
三年前,华为手机在国内的知名度为3%,也就是100个人里面只有3个人知道华为有手机产品,在国外就更低了,多年的贴牌生产让华为手机在海外知名度几乎为零。截止到今年,华为手机在国内知名度已经达到90%,国际上也达到了70%。
相比于产品和渠道,品牌是产品的软实力,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说品牌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一开始就必须精准,一旦用户形成下意识之后,好的品牌可以提高产品溢价能力,反之则只能靠价格战争夺份额。

张晓云一直没用Mate 7,“太硬朗也太方正”,她认为包括Mate S在内,都太强调产品,华为品牌属性还是没有释放出来,“品牌更多的是关注人和文化,超越产品的东西才会永恒”。
以在德国IFA展中发布的Huawei Watch为例,这款智能手表的定位是时尚与科技的融合,华为请来维多利亚的秘密超模Karlie Kloss和男超模Sean Opry,要知道,这几乎是一个最炙手可热的维密超模+最值钱男模的组合。在不同国家落地宣传时,各个区域可以二次激活,结合当地的时尚元素或者意见领袖补充包装。
张晓云在华为待了14年,深知如何跟工科男说通一些非常感性的事情是个“不轻松”的过程,但她有自己的方法,“工科男最信任数字,讲别的都没用,把结果放在他们面前,他们自然就会认可你的工作”。
今年之前,张晓云负责荣耀的品牌建设,“没有人说该怎么走,只能自己去探路”。刚到荣耀的时候,她开通了微博,简介里写着“首席聆听官”,这是她能想到接触到用户真实想法最快的途径,每当有争执的时候,她就会把从微博上搜集到的信息和数据摆到同事面前,“告诉他们用户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
作为互联网品牌,荣耀的起步比华为更快,“决定之前团队有很多争执,但在决定要做的那一刻起,荣耀的定位就非常明确,从第一款手机开始,‘新青年文化’这个品牌属性就有了。”张晓云说。
去年年中荣耀推出旗舰机荣耀6,随之在国内多个城市开展“荣耀6公里,勇敢做自己”的马拉松长跑,张晓云都没有想到只是广州站就有五万人参与,“之前都是按几千人的规模预估,当时负责维持秩序的派出所都觉着太壮观了”,她认为这是品牌的效果,用户会增强自己和品牌之间的匹配感。
相比于荣耀天生就带着品牌基因,华为是后天补课。2012年1月,华为推出主打高端时尚的P系列首款产品P1,为了配合P1,华为请了伦敦一家非常老牌的广告公司做策划。广告播放之后,吐槽声一片:在白茫茫的雪地里,一匹白马和一位老者深情对望,互相向对方跑去,相撞,然后蹦出了P1。华为员工都忍不住吐槽“老人和马跟P1到底有啥关系”。
张晓云解释,在刚开始做品牌推广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研发人员会说这个功能很棒你要给我加进去,做广告的又会说我这个创意很赞,双方都很坚持,最后发现什么都没讲清楚,这其实是成长的代价。”
在做品牌之前,张曾经负责华为手机的东亚市场,当时也是做贴牌手机,即使每年都能有不错的出货量,她也很难从中找到参与感和骄傲感,现在就不同了,“说是情怀也好,现在很想把华为的品牌做好”。
在国产手机圈里,嘴上喊着超越苹果是一件特别正常的事情,无论是千元机还是三四千的手机,都会和苹果PK一下,得出完胜苹果的结论。
华为也不例外,它甚至想取代苹果成为下一个奇迹,事实上,它也正在拉开和其它国产品牌的差距,在8月份奇酷和锤子的新品发布会上,周鸿祎和罗永浩都毫不吝啬对Mate 7的赞美,认为华为是一家有产品的公司。
Mate 7算是华为手机的转折点,这几乎是国产中高端手机历史上第一个爆款。但所有华为高层都认为,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爆款就这样来了。
李小龙是Mate 7的产品总监,典型的产品人,不善言辞,采访他的前一天是锤子的产品发布会,看着坚果最低配的只要899元,他甚至表现出一丝惋惜,“锤子和魅族都是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公司,冲击出货量是为了什么?”
“精品和出货量这两件事情矛盾吗?”我追问。他顿了一下,理解了我的疑惑,“华为是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的,从2011年开始打基础,到今天才算是看到一些成绩。”他的意思是华为已经突破了精品和出货量不能两全其美的瓶颈。
在Mate 7之前,Mate系列已经推出两款产品:Mate 1和Mate 2,前者从2011年年底就开始研发,遇到很多在做运营商定制机时不可能遇到的问题。“之前产品设计师就可以按照运营商列出来的要求去做手机,但是转向用户之后,用户在哪都不知道,怎么做手机?”李小龙回忆。
了解用户需求是一方面,技术产品化是另外一个困难。华为手机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负责寻找最新的技术,研发成熟之后再应用到产品上,指纹识别也是经过几年的研发之后才应用到Mate 7上,除了苹果之外,华为是最早使用这项技术的手机厂商。
“当时有个几十个人的团队专门研究指纹识别”,技术出身的李小龙认为华为对技术一向舍得投入,目前华为手机有一万两千人,负责研发的就近一万人。一个官方说法是,华为每年会将10%以上的收入用于技术研发。
Mate 7的出生也经历了很多坎坷,“手机都做出来了,他们都不同意叫Mate 7,说叫Mate会卖不掉,因为前两款都失败了”。余回忆,Mate 1和Mate 2出货量都在几十万台,而Mate 7上市一年的全球出货量已经近600万,而且基本没有出现降价销售的现象。
Mate S也是这样的过程,研发初始,会有人问他,“这么薄的手机怎么可能实现这么多功能?”“背部的天线怎么可能做那么窄?”余也习惯了这种语气,他的态度都是“做”。他的下属大都跟随他多年,深知他的脾性,但凡是提出来了的要求,轻易也不会妥协。
产品做好只是第一步,华为还需要足够的渠道把产品卖出去。田文浩就是在去年Mate 7发布后加盟华为,任职销售与服务部副总裁,在此之前,他曾经就职于诺基亚、三星等手机公司,负责手机销售。
Mate 7最初预估的出货量是200万台左右,发布时备了130万部现货,“就算产品卖得不好,公司评估这个损失是可以接受的。”田文浩说。
当时的背景是,苹果推出苹果6,三星推出的Galaxy note4,两款手机定位均是在5000元以上。刚看到这三款手机的时候,田文浩心里盘算着,“华为应该能卖得不错,但是排序的话肯定还是苹果第一,三星第二,华为第三”。
他给三星估摸着日均出货量应该会是一万五千台,Mate 7能有它的三分之一就不错了,卖了没多久,田文浩看着每日从全国各地统计上来的数据,Mate 7的日均出货量已经到了一万五,高峰的时候都能逼近两万台,把三星远远甩在后面。
“三星很大的问题在于市场溢价,苹果新品永远不会短期降价销售,但是三星在一个季度之后就会降价,”蓝标畅联科技有限公司CEO龚斌告诉记者,这会让用户觉着买三星手机“并不值”。
Mate 7主打价位是2999的标准版和3699的高配版,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这让Mate 7在当时的手机市场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Mate 7后续溢价一度逼近千元,在解决产能爬坡之前,不少用户要加价才能买到手机,尤其是售价3699元的高配版,加价之后最高接近4500元,这也让余承东看到做Mate S的可能性,“华为手机今天已经有这个溢价能力”。
应该说几家国产手机厂商都看到了要通过高端手机做品牌的趋势,小米在今年年初推出3299的小米note顶配版,魅族也在今年9月23日推出最低配置2799元的pro5高端手机。“从2000元到1000元是从高到低打,品牌势能释放会推动销售,所以国产手机都会通过千元机推动市场规模,但是从低往高打就会难很多。”龚斌分析。
老余自己也没有想到Mate 7能卖这么好,去年他回农村老家,村民都知道华为出了一款很火爆的手机,“他们找到我父亲问,能不能买一个”。
之前曾经取消合作的一些运营商渠道找回来了,第三方渠道也更好谈了。去年Mate 7发布的时候,渠道部门请了500家渠道商参加发布会,增加一下对华为产品的了解,好多渠道商要么不来,要么派个普通员工,今年Mate S反过来了,很多渠道商提出能不能多争取一个名额。
苏宁、国美、迪信通这些代理商也都把华为手机视为能赚钱的“大腿”,“华为手机是苏宁现在最大的利润来源,已经不是苹果和三星了。”余承东很兴奋地说。
海外市场是今年华为手机的重点,渠道又是重中之重。年初的时候,公司成立了一个“战略预备队”,从公司内外挑选一些有经验的员工,在最短的时间里向他们传授一套成熟的课程,包括品牌、营销、销售等等。每个班五十个人,今年已经开了三次班,整个培训过程要六个月,其中有两周是授课时间。
田文浩、张晓云都会亲自授课,“学员的考核很严格,结束两周的课程之后,他们会回到具体的岗位,完成实践考核,比如在西班牙开展一次营销或者提升门店的购物体验”,田文浩笑称华为的考核非常严格,学员考不到80分就不算过关。
巴基斯坦是他经常跟学员分享的一个案例,磕下这个市场,华为用了一年的时间。巴基斯坦的手机市场并不成熟,相当于中国二三十年前的水平,没有像苏宁、国美这样全国性质的店,大多是一些几十平米的夫妻店。到了巴基斯坦之后,华为员工两眼一抹黑,现有的渠道商也不了解华为,上来就先要三四成的返点,这种肯定无法开展合作。
华为的员工在巴基斯坦到处交朋友,找到了一个做香水的代理商,正好也想做一些IT产品的代理,双方一拍即合。2013年花了整一年的时间,把巴基斯坦整个国家的大小门店全跑了一遍,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也从2%提高到10%左右,“在国内谈一个代理商可能就是几万台手机的单子,但是在巴基斯坦,谈下一个小门店说不定就几台,市场份额就是这样磕下来的”。

这是田文浩最认可华为的地方,“华为不信邪,老余不信邪,苹果三星能做到的事情,华为怎么就做不到?”
余承东这几年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寻找人才上面。在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产品设计、销售等方面,华为过去几年都引进不少人才。
余不肯再透露更多。“你们报道出来,再被其它手机公司挖走了。”余承东笑说。
在华为员工来看,余很有号召力,“他是那种手一挥,一群兄弟就会跟着上战场的人。”上述人士评价。
余承东对下属要求越来越高,他担心一些高管的能力瓶颈可能会制约华为下一步的发展。“就像有的人只能是市冠军、省冠军,不可能拿到国家冠军的,这是很大的问题”,面对这种问题,余承东会给他们机会突破自己,实在无望的也只能考虑换掉,他头疼的是这种情况在产品研发、渠道、营销各个领域都正在出现。
余承东还有一些焦虑。手机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像运营商业务,已经踏入世界前列,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可以稳定住。但手机不一样,一款手机做不好,很有可能将之前所有的成绩一笔抹掉,诺基亚是这样,摩托罗拉也是,三星似乎也开始走下坡路,众多手机品牌消失在今年国产手机的名单中,如此残酷的局面,华为怎么保证自己能走的久远一些?
显然这个话题余承东有备而来,他比任何人都不想看到华为走上巅峰之后迅速被取代,他透露华为“憋了很多大招”,言语间还隐藏着一丝小骄傲,余试图用“华为是一家非常有危机感的公司”来让外界相信它能走得比别人更长远。他承认华为正在崛起,但不是“真正的崛起”,或许他本人也希望“真正的崛起”能稍微来的慢一些。
在友商看来,华为的软肋或许还不止这些。
华为之所以有今天,跟其在行业的纵向积累有密切关系,仅以芯片为例,除了三星、华为之外,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将身家性命寄托在高通,高通如果做出了一款糟糕的芯片,大多数的手机厂商都要遭殃。
因为有海思,华为避免了在芯片上失手。“华为和荣耀的旗舰机都会使用海思芯片,其它的有可能采用高通或者MTK。”余承东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但总体来说,海思芯片跟高通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一位国产手机厂商高层告诉记者。海思无非是要帮着华为手机打好差异化这一仗,有胜算的可能,但也有可能会出现押宝失误,如何去判断一年甚至两年后的技术趋势?海思仍然在路上。
除了硬件上的风险,华为“软实力”看上去更需要补课。“硬件+软件+服务才会是未来手机的趋势,硬件只是第一层壁垒,华为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但它的互联网服务差很多”,一位“友商”的高层告诉《中国企业家》,他认为虽然小米当下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不代表小米模式的失败。
余承东曾经回应过这个问题,“术业有专攻,华为不是做视频网站的,也不是专门做智能硬件的,所以还是要专注做手机,专注到手机芯片甚至是云存储的领域。”
在上述国产手机高层看来,术业有专攻意味着整个行业是分散的整合,但未来软硬件+服务的整合不会是流于表面,而是深层次,“目前小米接入了500多家互联网服务,魅族在接受阿里巴巴投资之后,到目前也接入了400多家互联网服务,但是华为手机这个数字只有两位数”。他的言外之意是未来手机不会只停留在拍照、手感这些硬件体验,加上软件和服务的综合体验才会是趋势。
华为一直想要超越的苹果更是这种模式的鼻祖,“它也有可能像苹果一样做一整套,但这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连苹果都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国内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互联网服务也比较成熟,一个华为是无法抗衡它们的,”在这位国产手机高层看来,“华为在传统的战略决策上不会出现失误,它最大的风险将会是在互联网。”
其实,类似的意思还可以用任正非的一句话表示:过去的成功不是未来可靠的向导。华为手机依靠硬件已经站稳脚跟,接下来要补什么课,或许不只是局限于硬件领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