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品鉴会折射下的国产手机竞争策略
同样硬件同样Android的情况下,能决定一部手机是否运行良好的其实是BSP(Board Support Package),也就是底层内核和驱动程序是否优化的足够好。这些是深潜在水底不为普通人所关注的,却是一部手机性能如何的决定性因素。小米的BSP团队班底来自摩托,“南中兴北摩托”,为中国的手机产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技术水平自然不用多说。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3969.htm功耗散热,处理器决定了大致范围,其他的就看软件优化能否把功耗降下来,工业设计看能不能让散热更均匀。这些属于手机厂商的硬工夫,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处理器和内存之外,屏幕就是大头了。这次品鉴会,阳光屏是一大亮点。雷军为了让媒体记者能更深入的了解这项技术,给每个人专门配备了LED灯,可见其用心良苦,可能是因为上次发布会后这一项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关注,所以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再做一次宣传。阳光屏技术是小米和夏普JDI共同研发定制的,属于小米独到的创新,小米也在这一块申请了30多项专利,可见对这一功能的重视。
拍照功能雷军花了大量的时间去介绍。这一块涉及的技术很多很复杂,总的来说,也是需要很好的硬件以及底层驱动的优化,这也是体现手机厂商功力的地方。其他的像HIFI系统,充电系统等,无一不是和硬件高度相关的,也是各家必争之地。
从上面这些模块我们可以看出,当小米凭借MIUI先声夺人,异军突起的时候,各大手机厂商如今已经从“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中缓过神来,也都开始重视软件,重视用户体验了。招式比过之后,接下来就是拼内功的时候。
比拼内功,用最好的硬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能否有独到的硬件,这取决于自身的研发实力,也取决于与供应链上下游厂商的关系。像前一阵就风传Sony的摄像芯片缺货严重,使得国内众多手机厂商空有其他物料白白占库存,却不能形成有效生产。而三星也是凭借自己强大的供应链厂商的地位,让强势如苹果者也无法摆脱。国内的手机厂商要突破三星这道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供应链管理,这些都仍然是手机市场的游戏规则。
其实从这次品鉴会的座位安排也可以看出来,电子工程专辑的孙昌旭和IHS的Kevin王坐在正中间的位置,也体现了供应链方面的媒体受重视的程度。
互联网思维没有颠覆手机市场的游戏规则。供应链管理仍然是核心。
国产手机的未来之路:用户成长或将托起世界级的品牌
在品鉴会上,雷军花了大量时间的另一件事是拆解各部件的成本,并强调小米Note的性价比。这自然是为了与其他手机厂商PK,并维持自己高性价比的地位和形象。这是一场苦战,就如同家电市场早就经历过的价格战一样,手机市场也要经过一番肉搏。经过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山寨机已经被打趴下了。接下来是杂牌手机厂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再然后是一些大的品牌厂商开始难受。等到打的差不多了,才是享受成果的时候。现在还不断有人冲进这个市场要做手机,而且不断有大笔的钱投入进来,可见还是在群雄纷争的阶段,离尘埃落定还早。等到真正大局已定,说不定那会儿手机又不流行了。有摩尔定律存在,科技行业变化太快,就是这么残酷。
或许很多人会抱怨小米,这样的割喉式竞争只强调性价比,不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品牌附加值。我倒是觉得,在现阶段,不掌握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各手机厂商能拼的就是效率了。谁运营效率高,能把成本做低,谁就有优势。现阶段,这一过程难以避免。至于品牌,这不是多做几个广告找几个代言人就能提升上去的。服务好现有客户,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和收入提高自然而然的口碑和品牌就有了。想当年,QQ也让很多人觉得low啊,如今微信不也是国民产品?品牌的提升是依靠用你的产品的那一代人长大了,消费能力增加了,影响力自然而然扩大的。这样这些产品到亚非拉也会是高大上的品牌。像GAP、GUESS这些牌子,在美国也就是大众品牌,到了中国,也就升级了。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一定能出现一大群世界级的品牌。手机厂商们,加油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