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市场分析 > 小米为何不上市:生态尚未形成 忌惮竞争对手

小米为何不上市:生态尚未形成 忌惮竞争对手

作者: 时间:2015-02-28 来源:投资界 收藏

  无处不在的专利风险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0237.htm

  雷军曾指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在2015年可能会出现放缓的趋势,而将会把今年的重点放在产品创新和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产品创新姑且不说,单单是国际化这一条路就走得格外坎坷,在国内受到高通专利庇护的在走出国门之后马上就被专利巨头爱立信给盯上了。

  2014年年中,小米表示将在印度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开展手机业务。12月,爱立信拉开了与小米的专利大战,首先通过控告小米侵权让德里高级法院下令在当地禁售小米手机,随后经过双方协商,搭载高通芯片的红米1S得以在印度继续销售(每台设备需向印度法院预缴100卢比的押金),但使用联发科芯片的红米Note则遭到全面禁售。

  爱立信与小米的专利诉讼案将会在今年2月再度开庭,如果小米最终难敌来势汹汹的爱立信,那么未来势必将会遭到更多专利商的围攻。

  此外,小米的战略合作伙伴高通已经同意向中国发改委支付60.88亿元的天价罚款来了结为期14个月的反垄断调查,同时调整其在中国的“专利强制交叉授权”策略,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如果想要继续保留高通这一专利保护伞,就可能需要再额外支出一笔专利费用,这对于依靠“高性价比”来打天下的小米来说无疑会是个不小的负担。

  试想如果小米因为专利的原因而丧失价格优势,其硬件收入为主的商业模式也将受到严重威胁,而450亿美元的估值和后续融资或也将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其没有解决好专利问题之前,应该是不会冒险进行IPO的。

  对竞争对手的忌惮

  一家企业选择上市就意味着其要转变成为公共企业,那么就需要向公众披露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内部运营信息,这对于对自身业绩数据一直讳莫如深的小米而言将会是件相当艰巨的任务。

  小米自2011年成立至今,很少在公开场合披露财务和运营数据,近期可查的也只有去年年底小米入股美的时所公布的2013年部分财务数据以及雷军在新年邮件中提到的2014年整体销量和营收,这些数据只能反映小米的整体运营情况,而不能看出各个产品及服务的分类营收,所以自然无法推测小米的战略布局和投资收益。

  笔者认为小米之所以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数据,主要原因就是对竞争对手的忌惮。深谙互联网营销之道的雷军虽然善于凭借话题和事件进行炒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树敌颇多,包括魅族、华为和乐视在内的多家厂商都与小米有过擦枪走火的时候。

  国内的大部分手机厂商基本上都紧紧盯着小米的一举一动,就连雷军也慨叹竞争对手对小米的研究已经达到“像素级别”,所以如果小米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选择上市的话,就等于亮出了自己的底牌,这应该算是兵家大忌,雷军自然不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

  结语

  就在笔者行将完成本文时,看到小米在旧金山召开美国媒体沟通会的相关报道,小米总裁林斌和全球副总裁Hugo Barra向美国媒体介绍了小米过去几年的业绩、主要产品线以及在美国市场未来的规划。有趣的是,Hugo Barra在发布会上表示小米暂时还没有在美国市场销售智能手机产品的打算,而是将会为消费者提供种类多样的配件和智能家居设备。

  同时,林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小米并不寻求通过用户购买其硬件赚钱,而是希望通过用户使用其设备来创收。这两位大佬的表态也反映出小米在进军国际市场时的无奈,毕竟面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整的美国市场,小米难以复制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商业模式,所以多家美国媒体也并不看好小米在美国的发展前景。

  如此看来,上市对于目前的小米来说确实是一趟浑水,倘若真如雷军所言——小米并不缺钱,那么小米还真没有上市的必要,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继续潜心布局小米生态,同时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专利问题和竞争对手的挑战。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雷军肯定也明白这句老话的个中内涵,所以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称小米暂无上市计划,至于那些已经投资小米的机构们,还是稍安勿躁,静候小米再修炼一番之后为大家带来更大的惊喜或惊吓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小米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