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梦 2011上海车展安全技术展示
配件厂商不甘落后--W4 德尔福展台
提到德尔福谁都不会陌生,从电瓶到管理模块,德尔福涉及汽车行业由来已久,对安全技术的关注,使得德尔福现在又致力于更高层次的研发-安全技术。这节车展上它会带来包括德尔福多模电子扫描雷达 (ESR)、 智能前视集成摄像头、后视摄像头和单波速单脉冲雷达等先进技术。
鹰眼级的革命性安全产品
德尔福多模电子扫描雷达是该领域的革命性产品。早期的前向式雷达系统多采用机械扫描多波束雷达或多个固定、重叠的波束来获得自适应式巡航控制等系统所需的图像,而德尔福多模电子扫描雷达可通过一个雷达同时实现中程宽覆盖和远程高分辨率覆盖。宽广的中程覆盖不仅能检测到从相邻车道切入的车辆,还可以检测车身范围内是否有其它车辆和行人。远程覆盖可提供准确的距离和速度数据,同时实现强大的目标分辨能力,可分辨车道中多达64个目标。
德尔福智能前视集成摄像头通过单个摄像头和智能图像处理技术提供强大的传感和跟踪性能。它还可与其它德尔福相关技术集成,实现车道偏离警告、行人识别、道路标志识别、智能前大灯控制等多种功能。
德尔福后视摄像头可在倒车时提供距离和路径信息,避免在倒车和停车操作中发生尾部碰撞,并且在平行泊车或倒车泊车时提供指示。
后排座椅安全设计的先锋--E3 雷诺展台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沃尔沃的安全技术才是最先进的。雷诺也已经致力于此行列五十余年,单单针对成员的保护所研发出的安全技术产品便可以被作为此领域的技术标杆了。许多设计师的异想天开都被一一实现了。
形势严峻的儿童安全问题
雷诺专门在后排中央座席为6--10岁儿童引进了一套体现全新理念的座位系统。座垫被缩短,便于儿童保持正确坐姿。安全带环扣前移并下调,确保皮带位于骨盆位置以防止发生“潜水”现象。座椅靠背上方还有一个固定结构,用以保护儿童颈部。如果选配拆卸式儿童头枕,一套专门的套件将提供这个固定带。
有效的吸能车体结构
在法国18%的交通死亡事故和25%的受伤事故都发生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在45%的案例中,发生事故的两辆车体重相差超过200公斤。雷诺致力于交通安全的其中重要部分就是提高汽车碰撞事故中的吸能性,即抵消汽车因重量不同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两辆车充分吸收冲击产生的能量,从而确保受伤风险和乘员保护尽可能不受汽车重量的影响。例如,Clio III 车体采用了新式钢板和复合材料,能有效吸收和分散动能。车头、裙边和车尾都能缓慢弯曲,尽量减少传递到汽车乘员身上的冲击能量。与此相反,乘员座舱则构成了一个坚硬且不易变形的逃生室,防止发动机舱的任何部件侵入座舱。车顶部分则旨在通过隔板侧面防撞梁、前柱和车门面板转移冲击能量。
救命稻草的再次革新--E7 福特展台
福特官方不久前就表示,我们在本届车展上将会见到的2011款Explorer经过全新设计打造,采用多种先进技术防止撞车事故,将SUV安全防护等级提高到全新的水准。该型车综合运用了多种安全防护技术,包括福特独创的世界上首款充气式后座安全带。庞然大物其实也可以做成很细腻的工艺品。
先提高硬度再提高软度
2011款Explorer集福特公司最新技术于一身,不仅能阻止发生撞车事故的可能,在碰撞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乘员伤亡最小化。车身结构大量采用硼合金钢等高强度钢材,显著提高了防护等级,能够应对最严重的车顶碰撞事故。新款Explorer体现了福特公司向客户所作的通过防撞车技术降低危险的承诺。新款Explorer所采用的充气式后座安全带是福特公司在汽车行业内独创的技术,世界范围内独此一家。一般来说,后座乘员经常是儿童或年长者,其头部、胸部及颈部相对而言更容易在撞车事故中受伤。而充气式后座安全带则是福特公司致力于避免乘员受伤的例证,该技术可削减事故中胸部受到的压力,并有助于控制头部和颈部的运动。
与传统安全带相比,充气式后座安全带在充气完成后可覆盖超过五倍的身体面积,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碰撞瞬间身体所承受的压力,降低头部、胸部与颈部受到的伤害。一旦车体遭受正面或侧面撞击,安全带下方的高压气体压缩瓶立即打开,可在40毫秒之内完成安全带的充气展开,实现对乘员的防护。研究表明,因为有充气衬垫的作用,充气式安全带的舒适感有所提高,这对于增加安全带的使用频率有一定帮助。
减少驾驶需求力保司机不分心
福特SYNC声控车载系统无需手动操作,将通讯和娱乐两大系统合二为一,并与MyFord Touch车载多媒体互动系统结合,形成人车关联,从而使司机能够保持目光关注路面交通状况,双手专注于操控方向盘,不用为警报和系统调解频繁分心。
结语:
本届车展就是一次展现各厂家研发实力的擂台,除了对速度的追求,对燃油的苛刻,对安全的重视同样重要,正是如此才会出现上面这篇乍看起来高深莫测,但细细阅读便会大呼贴心的文章。因为车展还没开始,所以种种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造成以上的功臣们不能到场,或者其它的新技术神秘亮相。那么就敬请关注中华网汽车,关注2011上海车展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