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高速A/D转换芯片ADC08D1000应用
2 ADC08D1000的功能描述
2.1 自校准
自校准在上电后运行,也可以由用户引发。在量程转换或温度有较大变化时需要运行自校准,建议在上电20 s后进行。在休眠模式时,不能进行自校准。
正常操作下,上电或用户触发都能引发自校准。用户触发时,使CAL为至少10个周期的低电平加上至少10个周期高电平,自校准的运行时间大概为140 000个时钟周期,注意在上电时保持CAL为高可以阻止自校准的发生。自校准运行时,CALRUN为高。自校准时,CALDLY不能悬空。
2.2 采样
数据在CLK+的下降沿被采得,13个周期后在DI/DQ得到,14个周期后在DId/DQd得到,还要加上一个小的延时,只要CLK给出,就开始采样。
2.3 控制模式
一些基本的控制都能通过普通模式来设置,比如自校准、休眠模式和量程设置等。ADC08D500还提供扩展控制模式,借助串行接口来配置芯片内部的寄存器,扩展控制模式不能动态地选择。使用扩展模式时,引脚控制被忽略。控制模式通过14脚(ECE)来选择。
2.4 时钟
CLK必须为交流耦合的差分时钟。DCLK用来送给外部器件来锁存数据,可以选择采样方式(SDS/DES)和数据输出方式(SDR/DDR)。
(1)DES双边沿采样。双边沿采样时,用双通道对同一个输入信号采样,一个在上升沿采样,另一个在下降沿采样,因此相当于两倍的采样率。在这种模式下,输出的并行4 B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为DQd,DId,DQ,DI。普通控制模式时,只能对I路进行双边沿采样,扩展控制模式时,可以选择I路或Q路。
(2)输出边沿设置。在SDR模式下,通过设置OutEdge(Pin14)来选择输出数据在上升沿还是下降沿锁存,高电平为上升沿,低电平为下降沿。
(3)DDR。可以通过对4脚进行设置来选择输出方式,高电平为SDR上边沿锁存,低电平为SDR下边沿锁存,悬空为DDR。SDR时DCLK频率与数据输出率一致,DDR时DCLK频率为数据输出率的一半。
3 ADC08D1000的控制
3.1 普通控制
普通控制方式主要是对对应管脚的电平设置,主要有CAL,CALDLY,FSR,OUTEDGE,OUTV,PD和PDQ等方式。以双边沿采样、650 mV(峰峰值)、低边沿SDR非低功耗模式为例,用VHDL语言对其进行配置。为了保证采样精度,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发热及环境变化等因素,采用初始化延时的方法,利用芯片本身的自校准功能予以解决,普通模式下的程序如下:
3.2 扩展控制
3.2.1 控制字格式
当FSR/ECE脚连接到1/2 VA或者悬空时,进入扩展控制模式。扩展控制接口包括3个管脚:SCLK,SDATA,SCS,用来配置8个只写寄存器。
SCS:当写一个寄存器时,此脚应置低。
SCLK:最大为100 MHz,在上升沿写数据。
SDATA:写每个寄存器需要32位数据,包括头、地址和寄存器值。从最高位开始移入,格式为000000000001(头12位)+4位地址+16位数据。地址和值的含义请见寄存器描述部分。写各寄存器时不用间断,可以在第33个脉冲时继续写下一个寄存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