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多灾多难的一年,库克急赴白宫找妥协方案?
5月26日消息,苹果公司及其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近期面临多重挑战。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再度施压,要求苹果在美本土生产iPhone,否则将面临高额关税。爆料称,库克上周已前往白宫,正通过加强与美国政府沟通,积极寻求妥协。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5/470800.htm同时,苹果还需应对来自美国、欧洲等地监管机构的压力。此外,iPhone设计师乔尼·艾维(Jony Ive)宣布加入OpenAI,计划推出AI驱动的创新设备,这一举措被认为对苹果核心业务构成潜在威胁。苹果一向以“耐心”等待和精益求精著称,这一策略在过去多次帮助公司实现后来居上。外界关注,这种耐心能否在AI时代继续带来回报。
以下是翻译内容
对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来说,打击似乎还在接连不断。
上周五,特朗普总统又把矛头对准苹果,要求公司在美国本土生产iPhone,否则将面临25%的关税威胁。特朗普的“传声筒”劳拉·卢默(Laura Loomer)还在X上喊话:“快醒醒吧,库克”,提醒这位CEO,他正处于总统贸易战的靶心。
这只是库克在这“多灾多难”的一年中面临的诸多威胁之一。除了特朗普,库克还要应对两位美国法官、欧洲及全球各地的监管机构、各州和联邦层面的立法者,甚至还有iPhone的联合创造者,更不用说那些在人工智能领域风头正劲、让苹果压力山大的竞争对手们。
这些挑战无一不在威胁着苹果引以为傲的高利润率——正是凭借这一公司标志性的优势,苹果才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的企业。如今苹果股价自高点跌去25%,投资者的担忧显而易见:不管是库克,还是其他任何人,是否有能力带领苹果穿越2025年的风浪?
但苹果向来的优势在于耐心,这种耐心在过去往往带来了回报。
上周,iPhone的核心设计师乔尼·艾维(Jony Ive)宣布加盟OpenAI,着手研发下一代让用户“摆脱屏幕依赖”的终端设备。据报道,艾维将把自己创办的初创公司io以6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OpenAI。媒体指出,这一合作的核心目标是推出一款由AI驱动的设备,改变人们整天盯着黑色矩形屏幕的计算模式。随后,OpenAI向员工透露,他们的目标是生产1亿台AI“伴侣”设备。
对于一家从未涉足全新计算设备领域的公司来说,这类产品的前景难以预料。但考虑到主导过iPhone及其他苹果爆款产品设计的艾维参与其中,这一项目绝不可掉以轻心。苹果也显然感受到了威胁:本月,苹果高管埃迪·库伊(Eddy Cue)在法庭上坦言,“也许十年后我们都不再需要iPhone,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我并不是随口一说。”
在即将到来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苹果预计不会在AI领域展示任何重大突破。而库克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中也承认,更加个性化的Siri尚未亮相,因为当前的成果还没有达到苹果的一贯高标准。
苹果或许并不需要在AI领域抢跑。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不是苹果发明的,但它总能凭借iPod、iPhone、iPad的极致体验后来居上。问题在于,这一在硬件领域屡试不爽的“耐心等候、精益求精”策略,是否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
苹果服务业务每年带来数百亿美元收入,毛利率高达70%以上,远超硬件不到40%的水平,堪称现金奶牛。然而,最近一位联邦法官在裁决中批评苹果无视其禁令,拒绝允许应用开发者绕开应用商店的高额抽成,并写道:“库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欧盟监管机构也要求苹果在海外作出类似整改,全球其他监管机构或许会效仿。
此外,美国各州和联邦议员正酝酿立法,要求苹果为应用商店引入年龄验证机制。尽管此举对苹果营收的具体影响尚不明朗,但可能会减少青少年用户的消费,也让家长更有能力全面限制孩子对智能手机的使用。
与此同时,负责审理谷歌反垄断案的法官可能会要求谷歌停止向苹果支付每年约200亿美元的Safari默认搜索引擎费用,这对苹果来说几乎是纯利润。
当然,所有这些问题在库克最重要的“杰作”——苹果在中国的供应链——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尽管特朗普一再施压,苹果实际上难以将iPhone生产线彻底迁出中国。虽然公司正将更多整机组装业务转移到印度,但许多核心零部件依然来自中国。
这种策略为苹果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利用两国产品的关税差异优化成本。
不过,特朗普想要的“美国制造”iPhone注定价格高昂。如果真的实现,售价可能超过三千美元,恐怕难有市场。
库克或许会通过将其他产品的生产线迁回美国来向特朗普示好。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上周五表示,政府希望苹果能在美国生产更多芯片,这无疑为苹果在iPhone生产问题上留出了回旋空间。
苹果此前已宣布将在得克萨斯州生产人工智能服务器,但特朗普显然还不满足。库克近期频繁与白宫沟通,并在上周前往白宫,会晤相关人士,似乎正在为下一轮“妥协方案”展开谈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