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取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改为设定最低价格机制
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表示,欧盟和中国达成重要共识,将启动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现行对华电动汽车关税。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持续近半年的贸易争端出现实质性缓和,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量。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4/469408.htm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Maros Sefcovic与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进行了交谈,将通过设定中国对欧洲出口电动汽车最低价格,以取代去年10月起欧盟开始征收的电动汽车关税。同时,双方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并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以及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
2024年10月,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在现有10%的税收基础上,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至少五年。具体税率方面,对特斯拉加征7.8%的附加税,对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分别征收17%、18.8%、35.3%的附加税,而其他参与调查但未被单独抽样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加征20.7%。加征关税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进入欧洲市场面临最高45.3%的超高关税。
此前,不少中国汽车公司及合资企业的销量受到欧盟加征关税影响。Rho Motion咨询公司报告显示,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间,受欧盟关税影响,上汽名爵在欧洲销量大幅下滑,东风本田、吉利、蔚来和小鹏等汽车公司也受到影响。
有消息称,在去年落地「反补贴关税」之前,欧盟就曾讨论过根据不同的车型引入最低价格。“进口最低价格”指的是一国政府规定某种进口商品的最低价格,凡进口货价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则征收进口附加税或禁止进口,以达到限制低价商品进口的目的。相较于去年实施的反补贴税,这种价格管控方式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中国车企在欧洲销售的汽车价格比欧洲本土车型普遍低30%-40%,设定最低价格是变相地提高中国电动车在欧售价。对欧盟而言,通过设定最低价格,将有效避免与中国车企在欧洲开展‘价格战’,保护欧洲汽车产业发展;对于中国车企,虽需提高售价但可通过利润空间维持市场准入,同时规避高额税负。当前中国电动车的性价比优势有目共睹,而一旦设定了最低价格,中国品牌的性价比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必须打造新的亮点,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池、充电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中欧就中国生产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谈判取得突破,时间节点正值美国政府大举加征关税。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自4月3日起执行。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美国是欧盟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2024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向美国出口了总价值384亿欧元的汽车,其中德国最大的三家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约占欧盟对美汽车出口的73%。
美国对全球贸易伙伴强征关税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促使中欧双方再度审视彼此的合作问题,合作机遇大于彼此的挑战 —— 在任何环境下,有挑战就有机遇,中、美、欧三方关系的演变正印证了这一点。
燃油车时代,欧洲市场门槛较高,中国车企难以进入。随着电动化时代来临,中国汽车出口到欧洲市场的数量开始增多,对于中国汽车公司而言,欧洲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尽管受到关税影响,比亚迪仍扩大了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根据彭博社统计的数据,今年1月,比亚迪在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三国分别实现551%、734%和207%的同比增长,销量超过特斯拉。
比亚迪已经在欧洲匈牙利建立了工厂,长期目标是通过在匈牙利生产其整个欧洲产品阵容以免于受到进口关税的影响。中国车企加速本土化布局,而欧盟内部企业(如宝马、特斯拉)认为关税将抬高供应链成本并削弱欧洲绿色转型能力。此次转向“最低价格”机制,实为双方博弈后的折中方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