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OPPO、vivo越来越像了:成功者总是引人模仿
相较之下,小米手机在2016年遇到的“出货暴跌46%”竟然成了互联网手机中的万幸,毕竟小米还活着。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804/377747.htm
在总结互联网卖手机的兴、盛、破灭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个基础概念——“什么是公司”?经济学告诉我们,公司是指依法成立,以营利为目的,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
显而易见,不能盈利的商业模式注定会被市场所抛弃,哪怕你有“互联网思维加持”。至于乐视手机和小米手机命运的区别,上面的BOM成本就揭示答案了,乐视是卖一台亏一台,小米只是赚得少而已,但总归还有钱赚。
OV的逻辑比你想象的有吸引力
2016年之前,OPPO、vivo这是两个线上异常低调的品牌,低调到 Venturebeat使用“Lesser-known”来形容这两个品牌。
进入2016年,这个两个品牌想低调都不行,原因很简单——两个品牌的出货进入了全球前五、全国前三。从体量上来说,他们都算是不折不扣的巨头。
相较“时髦的”互联网手机,OPPO、vivo卖手机的模式就十分“古典”了,而且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古典。

营销上,没有互联网上的口水战,他们靠的是铺天盖地的传统媒介(电视广告、节目冠名、明星代言、地铁机场平面广告等);渠道上,线上的销售占比不超过10%,他们90%的产品通过自己线下数以几十万计的销售网点分销;产品上,不过分追求极致的处理器性能,也不追求逼近或者低于BOM成本价。一定程度上,OPPO、vivo的新品还被惯于追求“高跑分、低售价”的手机发烧友视为低性价比的典型。
关于OV从营销到铺货再到产品端的各种在2016年层出不穷,想必各位看过不少,如果没有看过,大家可以稍微搜索一下,各种分析都不会少,这里不再赘述。

我想说的是,OV这套看似“古典”的手机销售模式,背后却有一套完整又自洽的商业逻辑:在保证足够利润的前提下,做好满足大众需求(注重产品外观、自拍和其余大众消费者痛点,而非硬核发烧友)的产品,集中资源不遗余力做营销推广,树立高端时尚的品牌形象,大力铺设渠道让消费者能最便捷地购买成功。而非寄希望于用所谓性价比或者是其余虚妄的概念去投机取巧,妄想出奇制胜。
在这套逻辑里,产品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能直击消费者痛点,以及能挣钱的;渠道不一定是低成本的,但一定是最便捷到达消费者的;市场推广不一定是极客感兴趣的,但一定是实现最大目标消费群体覆盖的。
而这套逻辑也被用到了小米的2017年之中。流量艺人吴亦凡的签约是其中一个典例。

摄于广州地铁南浦站
此前,小米也并非没有邀请过大牌明星,大咖如梁朝伟也曾来过小米发布会现场。但相比之下,配合着当时Freestyle的火爆,吴亦凡的出场给小米品牌带来前所未有的时尚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米手机也更容易扩展其目标人群的市场。所以,在邀请吴亦凡之后,旋即有媒体指出“找来吴亦凡的小米,分分钟都在对标OPPO和vivo”。
我知道部分发烧友或者说米粉对OV的模式嗤之以鼻,但成OV思路的小米在2017年销量再次回升。那么2018年,小米没理由不继续这么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