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4年融资72亿!能成为“生物界的腾讯”?
为什么华大今天可以做到全世界第一?实际上文化很重要。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6/292967.htm华大是1999年9月9日上午9点9分成立的。我们的初衷就是代表中国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后来中国人完成了1%,其他则由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一起完成。
这个项目本来跟中国无缘。当时华大基因创始人汪建身处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得知消息后,他非常兴奋,觉得这是一个巨大机会。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当时写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华夏生骄子,共奠科学千秋基业;下联是,大国有精英,同解生命万世因原;横批是任重道远。
如何界定华大的江湖地位呢?如果把华大看成是一个科研机构,从2011年一直到现在,基本上它都是在中国科研机构排前十,很多年进入到前五;如果把华大看成一个产业机构,2015年全球所有的产业机构做科研,华大排名第一,第二是IBM,第四是三星——前十名中国只有一家公司上榜。
任正非曾代表华为在人民大会堂讲话。华为已从以前的跟随者,变成了现在的引领者,进入无人区。但对做生命科学来讲,我们在无人区已经很多年了,因为你前面没有人,往哪个方向走,都有可能创造一条没有看见过的道路。一个组织站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只要能在一个点上去聚焦、去打穿,就有可能获得非常好的江湖地位。
华大今天已有员工5000人,平均年龄28岁,遍布全国62个国家。如果算上我们的合作机构,现在已经覆盖100多个国家。这在生命科学领域里规模是非常大的。在座各位可能会想,我要不要做海外扩张?在法制比较健全的一些国家,你只要诚信,生意比国内好做。但在最开始出去的时候,如果当地只有你一家从中国落到本地的外企,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华大最早找到的合作伙伴,除了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还有华为、中兴。有技术的公司,早一点做海外布局,多看一看像美国、以色列的投资项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为什么华大员工平均年龄28岁?中国迄今为止本科专业还没有基因组学,人才培养也跟不上,这就注定了这个架构里面肯定是以年轻人为主。我在招聘的时候,更重要的是看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看他是否师出名门。事实上,很多人把博士念完,你成长性反而变弱了,因为你在一个专的领域走得太深,而在宽的领域上又没有一个恰当的汲取养分的能力。这是华大这么多年一直鼓励重用年轻人的原因。
为什么华大这么多年不忘初心?是因为有很多的同事,这么多年一直做一个事情,把自己最大的事业都放到了这个里面来,这就很值得尊重。
在任何一个领域,站在最高点,你们总是非常容易碰到一起。你位置到了,自然就有人脉;你位置没有到,所谓的人脉都是虚的。什么叫“六人法则”?任意两个人想认识,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了。
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可能一个企业一种模式永远基业常青,所以要学会与时俱进。每个行业在风口的时候,总会有特别多明星突然闪现,但不好的时候有会集体唱衰。所以我很反对中国人总喜欢讲的“成王败寇”,应把创业看成一个长跑,这样大家心里面就会更加平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底怎么创新?历史上的创新是由科学、哲学、美学、神学四个方面支撑在一起的创新,缺了哪一个都不行。最基本和最容易的创新是中国人擅长的,叫做商业模式创新。比如互联网补贴。但补贴拼的是资本、财团,太容易被复制。而用户其实也没有什么忠诚度,谁优惠大,就往谁那里去。从长期看,光靠商业模式创新,这个护城河太浅了
文化创新是人和人的问题。中国讲文化创新挺难,因为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到有消费文化的能力的程度。我们说唐诗宋词平平仄仄,但之后却写不出那么好的诗词了,我们没有时间写一点东西。现在大家都在利用碎片化时间看微信,微信里有好多东西写得非常不负责任,比如关于食品安全的很多谣言就是这样传播出去的,原因在于正确的知识或信息的不普及不对称。
最根本的是科技创新,也就是说人可以改造自然的能力。什么意思?制造业。今天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大国,因为我们的核心工具、我们的高端制造都不在我们手里。虽然现在可以上天、下海,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一个圆珠笔的笔芯,一个表面抛光工艺,包括我们这行之前所有测序仪都是进口的。
要以科技创新为主体,这个东西才是最核心的。未来中国的华为或者其他企业都将会在专利、方法、标准上向前突破,而且很多东西一定要买回来,完全靠自主研发,不靠拿来主义,很难,或者会耽误很长时间,浪费机会。
国家发改委原来要求2020年健康产业做到8万亿,怎么做到8万亿?我画了一张图,尖端制造跟上,服务业升级,医药、健康,农业,这三块都在,别说8万亿,10万亿都存在,因为这是人类的刚需。抓住一个根本的需求,你就有可能在下一个行业风口到来时占到好的位置。
华大做了什么事情?我们定义成叫“基因+”。读基因、懂基因、写基因、改基因、创基因,可以变成农业、微生物、医学、健康等。我们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基因,研究异常的就是病,研究正常的就是健康。在农业上,有一些是育种,有一些是制造业。为什么华大成立17年,一直在做“基因+”?把这个护城河挖得特别深,就是希望这个领域无论在哪个点发力,我们就能够非常快地冲到前面。
不管怎么讲,作为一个企业,盈利是你的天职之一;不盈利的企业,本身来讲是可耻的。怎样把企业盈利做到最好?有三个大家必须考虑的坎: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市场领先。有一些企业做市场做得很好,有一些企业做技术做得很强,但就是孵化不出好的产品。我们归结起来认为,这本质上是人的问题,要把最核心的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去投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决这三个问题。
我们都在说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两把刀:双立人和张小泉。双立人,成立于1731年,欧洲不锈钢技术的发源地。1915年旧金山博览会上,双立人获得4项大奖。目前它的产品已经从刀具扩展到了全部餐具以及锅具、炊具、个人护理产品等。张小泉,成立于1663年,龙泉之钢铸造,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但它追求的是什么?材料不变、工序不变、款式不变,百年传承工匠精神。
我在淘宝上查了一下,同类产品,张小泉的价格是人家双立人的二十分之一。它是在追求工匠精神,但它追求得对吗?这种传统怎么去理解?我认为,对传统要批判地继承,要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不是简单地什么唯古的就是好。中国人最缺的并不是科普,而是科学的思辨精神。
华大也在做测试群,也在做各种各样的制造业,在我们的理解中,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从传统出发,规矩要先死掉再复活,要在当代审美和生活中重新寻找存在的理由。这个时代在变化,你还追求传播,还去填词,还在追求平平仄仄,可能就要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华大在这么多年的招聘,现在越来越多讲找的不是员工,找的是合伙人。因为这个行业太好了,如果不能在这个地方给他合适的舞台和位置,不能给他应有的价值和对他合理的资源投入,他会出去创业,因为这个行业风口是在的,他相当于在这里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培训的基地。
在面临重大人才选择的时候,在座各位你们有多少人犯过严重错误?500强的答案是100%,选错合伙人或选错一个部门经理。平均每挖到一个真正靠谱的高管要面试多少人?大家心里自己想,你的合伙人、你的高管,你是花多长时间挖来的?500强的答案是50到100次,有些是一个人看了很多次,有些是看了很多人。
为什么前段时间大家都说创业最重要的是先把人找齐,而不是有一个模式就立即去干。模式再好,拼到最后,一个人再牛,也不能怎么样,因为每个人每天就是24小时,就算你不睡觉,也就只能提供2到3倍的效率,没有人帮你,你就是死路一条。
看到的就是真相吗?评估一个人非常困难,不能根据大脑自动决策,这就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在面试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被眼睛简单骗过去,要花很长时间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合伙人。不能简单地去理解看到的就是真相,更不要说听到的就是真相,听信各种打小报告的,这个公司就没法干了。
以下几种人不能用:欺上瞒下的小人坚决不用,特别是在提干过程中,一定不会考虑;不懂感恩的人不用;素质不高又不接受别人培养的也不用;固步自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不能大用;接受能力不强,领悟力不高的,不能用;没有忠诚度的,不能用,墙头草。
如果这些人都已被剔除出去,他有很好的职业素养,考核指标都合格,我们就会把他培养成高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