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翻盘高通选择“接地气” “人”“事”多变动适应中国市场
近来,不少曾经高傲的跨国科技巨头们在国内可谓“接地气”了许多,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高通。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6247.htm对于这家全球最大的移动芯片厂商来说,刚刚过去的2015年可不是什么大年。持续发酵的骁龙810发热门,接班人骁龙820的迟迟难产,15天内缴齐全款的60.88亿元“史上最大罚单”,以及随后各国此起彼伏的反垄断调查,都让高通在这一年中栽了大跟头。
当然,备受损失的还有在资本战场的实力。相较一年前,高通的股价下跌了超过1/3,市值约为700亿美元——遥记2013年8月,其市值曾达到1138亿美元,并一度超越英特尔,进入全美最大的30家企业榜单之内。而如今,其市值仅为英特尔的一半。
危局之下,高通在试着求变。而这种变化,一是在人,二是在事。
高层变动
对于很多大公司来说,高管的替换通常意味着整体市场策略的迭代。而高通近年来在人事方面一个重大的变动,要数时任高通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王翔的离职(后加盟小米)和孟樸的回归。
对于国内的通信圈来说,孟樸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孟樸在电信行业拥有30年经验,此前他在高通就职8年,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担任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近年,孟樸担任世纪互联总裁,负责战略规划、品牌和市场营销、政府事务以及战略项目。加入世纪互联之前,他曾任摩托罗拉移动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负责摩托罗拉移动终端在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业务和销售运营。
而在其任职中国区董事长后,外界也的确看到了高通在国内,尤其是处理政府关系方面发生的些许变化。
连续投钱
实际上,自2013年11月发改委启动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到次月披露具体调查进展,再到一年前最终尘埃落定,高通的态度并非一尘不变。而这从强硬到配合的转变则大致发生在2014年年中,也即是孟樸重返高通的档口。
不论二者之间是否有所关联,但高通在这之后的确采取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行动向国内监管部门示好:
2014年7月3日,高通与中芯国际达成合作,正式宣布将旗下的部分28nm芯片交由中芯国际代工制造。当时,中芯国际刚刚搞定28nm工艺,还远谈不上成熟、量产,高通下的这笔订单在自己承担了不小风险的同时,快速提升了中芯国际的量产成熟度。

2014年7月24日,高通宣布将通过旗下风投部门为中国创业公司提供总额最高1.5亿美元的投资,称为推动移动技术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半导体、教育、健康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