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专题 > 从客户变成TI人

从客户变成TI人

作者: 时间:2011-11-23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从甲方到乙方,我带着一颗雄心壮志来到,摩拳擦掌地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在我第一次拜访客户后,就发现事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入职后的第二个月,一家做电视机的客户在做低温可靠性测试,由于这个项目中使用了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需要陪同客户一起检查。操作过程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就是把板子放到低温室,每隔一小时去检测下工作是否正常,这个测试过程一直持续到了午夜。在回来的路上,我的心情低落到谷底,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在这种简单、枯燥的工作中,我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不想单纯地做一个维修工!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26262.htm

  后来我渐渐发现:FAE的价值体现并不仅仅体现在解决了难题或是技术的创新上,更凝结在项目一点一滴的进展中。只要项目有进展,客户的产品上市了,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而这个进展的过程可能是流程化的,也可能相对枯燥,但这却蕴含着千百次实践验证的智慧结晶。在设计方面,我们是专家,但在生产方面,客户是专家。这就是FAE的工作模式,一方面你要适应它,一方面你要改进它,但改变绝不是突然间就会发生的。

  另外,现在产品的差异化太小,也客观造成了FAE缺乏创新的精神。常常两个竞争的产品,如果从Datasheet的第一页细细来看,可能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在“选谁家都一样”的现状下,我们如何去说服客户?也许一个产品的微小细节,或者FAE本人的一个细节,就决定了生意的成败。

  我认为,对于FAE来说,技术只是武器,而如何去挥舞,还需要我们去修炼内功。而这内功,就是所谓的EQ。

  由于我主要负责消费电子类的中小型客户,这类客户数量众多,规模大相径庭,技术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有些只需要稍微指点一下,有些则需要花很多精力。所以对于FAE来讲,耐心是必须的。对于技术能力不理想的厂家来说,只能适应他们的设计方法。比如有一次我去帮客户做支持,按照常理要看客户的电路图,但客户很坦率地跟我说,压根就没有电路图。我当时很诧异,但我知道我是来解决问题的,我的职责就是要帮助他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我都得接受。

  坦白说,面对职责的转换,在心态上是需要调整的。当我做工程师时,我所想的只是单纯地把产品设计好。但现在作为FAE,我要学会宽容,学会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然后将的利益和客户的利益兼顾和最大化。这是每个FAE都需要磨练的。

  新婚第二天

  在,每个项目都是一场战争。当然,是战斗就会有所牺牲。而作为一个战士,面对战争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要及时响应。哪怕是在新婚第二天,也不例外。

  这次的战场是在东莞,我们要向手机客户推荐一款TI全新的codec。因为这款产品当时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所以公司从上到下非常重视。

  这个项目几个月前便已经计划好,但一直在等美国同事的档期。而就在我结婚前几天,他刚好有时间来东莞支持这个项目。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能是我来对接。所以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新婚第二天,我便开始了在客户地的技术支持。

  面对这款 “新片”,我们一边自学,一边通过和客户一起调试芯片进行摸索,期间还有很多美国同事过来帮忙。但音频芯片并不像其他产品,它只是一个中间层,而成品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当成品音质不好时,我们也不清楚是前端信号本身就不正常,还是MCU的指令问题,抑或是编写软件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客户会认为这是我们应该解决的,虽然我们只是提供了音频芯片。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对整个系统进行反复的调试,尽管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工作范围。在一遍又一遍的测试后,问题仍存在。说真的,我们当时几乎已深陷绝望,就连脾气也变得暴躁,相互争执,甚至有好几次都觉得这个项目实在是做不下去了。

  “一周后如果还解决不了,我们就采用其他厂商的方案贴片生产。”客户也终于熬不住了。他们在此期间准备了其他方案,甚至连PCB都打样测试完成了。



关键词: TI DSP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