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织网”
这些因计算边界扩张而衍生的炫酷名词,正一波波地激起网民的热情。
因“网”聚生智慧,因“网”变革民生。
英特尔架构正以前所未有的张力,织起一张推动真实世界进化的漫天大网。
也许真的只是巧合。
北京时间4月14日,远在美国的英特尔总裁兼CEO欧德宁对着刚刚公布的财季报表发表评论,称“创造了英特尔历史上最佳的第一季度财报”。而且,“英特尔的产品正在进入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新领域。”
就在同一天,北京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进入议程第二天,一个意料之中的高潮——围绕嵌入式应用展开的探讨引发热议。这一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被产学研各界认为是IT业界迎来的又一次增长机遇,IDF为先行者“智领先机”奏响了前奏。
沿着互联网的成长路径,英特尔架构(Intel Architecture,IA)又一次实现了扩张,计算能力正在因此变得无所不在。
纵观英特尔的发展历史,它在重大阶段制定的战略方向,莫不与当时的产业环境密切相关,这就是格鲁夫所谓的“战略转折点”。
站在转折点上,英特尔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把充满变革甚至威胁的态势转化为一种强有力的良性力量。
格鲁夫时代,英特尔经历了从推动基于开放标准和架构的个人电脑发展,到全面拥抱互联网的转变。当时,互联网的到来就是影响英特尔发展的“10倍速因素”。
互联网冲击着各个行业,包括英特尔的主营业务——处理器。用户对大型后端设备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强(当时英特尔还没有进入服务器市场),而终端设备则可能因此走上廉价与低性能之路,英特尔还会继续创新吗?就在那一次,英特尔以互联网为首要驱动力,以IA架构为开路先锋,完胜地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转型。
IA架构不仅进入了服务器领域,而且还激发了软件应用在IA平台上的极大丰富,借以向竞争对手竖起了高高的门槛。如果软件不集中且丰富,不仅IA处理器被依赖的程度将受到极大削弱,也不利于网民应用,进而会影响到互联网发展。
贝瑞特与欧德宁经历了那一次重大变革,在接下来的时期,他们也根据互联网发展而及时调整英特尔的航向。2005年1月,接任CEO之前,欧德宁为配合平台化策略全面调整组织架构,设立五大事业部。这种根据市场需求而做的划分,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适应了技术、产品丰富的特点,以平台快速定义有效应对了市场变化。
在融合趋势日趋明显的情况下,2009年9月,英特尔又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一种分久必合的改变。此时的调整有利于以统一的IA架构来增强产品之间的合力,推动IA架构无处不在的愿景早日实现。
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台式机、服务器以及后来出现的笔记本电脑是联网的关键,也是英特尔的利润根基。而随着互联网开始引入个性化和移动性的属性,终端形态就开始发生改变,再向更远看到的物物互联,就进一步到了深度嵌入式应用的领域。
至此,英特尔迎来了又一战略转折点,为此求变拓疆是必然选择。
linux操作系统文章专题:linux操作系统详解(linux不再难懂)物联网相关文章:物联网是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