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市场分析 > 环球企业家:英特尔“芯”机会

环球企业家:英特尔“芯”机会

作者:时间:2009-12-28来源:环球企业家收藏

  与此同时,也更加专注芯片的制造,改善制造流程,提高制造效率。在今年9月甚至还成立了技术和制造集团(Technology and Manufacturing Group),由首席行政官兼执行副总裁安迪·布莱恩特(Andy Bryant)出任掌门。技术和制造集团和新成立的英特尔架构集团(Intel Architecture Group)并列——架构集团由马宏升(Sean Maloney)和浦大卫(Dadi Perlmutter)两位执行副总裁联手掌管——成为英特尔最新的核心部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02156.htm

  此举的目的抛开人事安排不谈,无疑也是希望通过加强在制造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来适应市场更为多变的需求。比如英特尔内部人士也表示,现在英特尔生产芯片所花的时间只有过去一半,这样和过去相比,就能更灵活地根据市场情况而调整生产。到今年12月中旬,英特尔也展示了将投入商用的下一代32纳米技术,而这也意味着英特尔的制造水平依然在按照摩尔定律严格推进。

  越萧条,越投入

  对英特尔来说,其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留下的不仅仅只有摩尔定律。自1970年代,摩尔掌舵英特尔以来,他在危机时的原则理念也被坚持下来。“我们会继续遵循摩尔‘靠节约无法走出衰退,技术企业需要在经济衰退期间进行投资’的方针。”欧德宁说。

  2001年的经济危机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尤为严重,英特尔裁员数千人,并且关闭了亏损的业务。与此同时,英特尔却加大了微这一核心业务的研发投资,虽然公司的利润在下滑,但却帮助英特尔实现了产品组合的多样化。

  而现在欧德宁同样在危机中反而投入重注,以求在复苏时迎来更多的发展。在这一次的经济周期中,英特尔依然刷新着投资和收购领域的纪录。

  就在英特尔为了优化产能给关闭一些工厂的同时,今年2月,欧德宁宣布英特尔在未来两年将投入70亿美元升级其美国工厂生产技术,并且采用最先进的32纳米制造工艺。这是英特尔历史上为单一制造工艺投入的最大一笔资金,这笔投资将针对位于俄勒冈、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三州的现有工厂,预计可增加7000个左右的高收入、熟练工种岗位。

  英特尔在欧德宁上任以来最大的收购也发生在今年。六月份欧德宁宣布买下嵌入式设备软件公司WindRiver。这一收购花费了英特尔8.84亿美元,此后WindRiver成为了英特尔的全资子公司。紧接着英特尔又收购了两家不到50人的小公司,Cilk软件公司和加拿大软件开发商RapidMind。这两次收购都是为了提高英特尔多核的性能。RapidMind在被收购前已经推出了多核软件开发工具平台,使得各类应用程序能在基于英特尔或AMD的多核PC机中运行速度更快。此前一年,英特尔收购了NetEffect网络设备公司,NetEffect的技术能够强化英特尔以太网业务,包括服务器虚拟化、网络和储存流量融合以及服务器计算集群。

  当然从财务的角度,在危机时进行收购也是相对划算的买卖,英特尔的CFO斯塔西·史密斯(Stacy Smith)就表示,因为危机的影响,很多英特尔看中的收购目标都会价格缩水,“这对推动英特尔的业务增长有很大的帮助。”未来英特尔还会进行更多的收购。

  而在海外市场,英特尔对中国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在英特尔看来,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拉动,今年全球PC的销量可能会超过2008年,而这也是行业复苏的另一个关键。中国现在已经是英特尔最大的海外投资地。英特尔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了研发、制造、封装测试和营销销售的完整链条。其中,制造环节是指2007年开始兴建,明年下半年即将投产的大连芯片厂,封装测试则是由英特尔在成都的工厂负责。其中,大连芯片厂是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个晶圆厂,也是英特尔目前在中国最大的投资所在。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对《环球企业家》说:“对于英特尔而言,中国市场的作用愈发明显。”



关键词: 英特尔 处理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