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智能手机提出的挑战

智能手机提出的挑战

—— 手机芯片格局变化分析(7)
作者:lijian时间:2007-11-15来源:EEPW收藏


虽然许多厂商把目光集中在了单芯片的低成本手机方面,但未来移动电话的趋势还是以为主。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详细探讨的定义,姑且把带有操作系统但又和传统的Notebook有明显区别的手机统称为

据估计,2007年全球智能手机的产量占手机总产量的23%左右,而随着3G的不断拓展和人们对移动商务及移动娱乐需求的增加,预计到2012年的智能手机将占总产量的59%左右,因此智能手机将是厂商争夺的主战场。

谁能统治智能手机谁就能成为的领先者,虽然这么说有点片面,但智能手机确实是未来手机产业中最重要的一环。电子技术和移动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赋予了手机更多的应用功能,从MP3播放器到数码相机再到移动视频甚至移动电视,从WAP浏览器到Push Mail再到高速无线宽带甚至是GPS和移动支付,手机扮演着消费电子中的“瑞士军刀”的角色,开始整合消费电子中各种主流功能。在这些功能整合的背后,隐含的是系统硬件能力的不断升级和软件复杂程度的指数级增长。从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未来的智能手机最主要的一些功能包括:多模支持协议栈、音视频编解码为主的应用处理器、性能突出的基带处理器以及一个内置的闪存,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附加的功能芯片。前面的部分我们已经谈到过,三星对手机用闪存的领导地位不容置疑,因此,对于智能手机的市场来说,协议栈芯片、多媒体应用处理器和基带处理器就成为最主要的竞争领域。

在这几个领域中,目前最主要的十个提供商可以说基本上都能够提供,除了在多媒体处理方面稍逊之外,其他九个厂商基本上都能保证自己各个部分产品的性能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因此,一个很明显的竞争焦点就集中在谁的系统做得更好以及谁能更贴近软件对硬件的支持上。既然是竞争最直接和最激烈的领域,因此各个厂商对于这部分的问题都是讳莫如深,所以我们只能从市场对这些芯片的选择中看出些端倪。

在智能手机的芯片组成中,应用处理器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单元,也是体现着智能手机整体方案对软件支持的亲和程度。目前应用处理器绝大多数的应用都是用来进行移动多媒体的编解码处理功能和一部分的移动计算功能。而各大厂商自然是以自己的应用处理器为基础进行平台化的产品战略,比如的OMAP平台中不但将应用处理器集成在数字基带中,其模拟基带也集成了基本的电源管理功能。而ST的Nomandic平台则是结合了应用处理器和移动计算处理器和射频处理等多种主要手机功能。这些平台化应用处理器最主要的便利不是在硬件的整合上,而是对软件的支持上。因为智能手机的芯片结构就是在基带、射频、电源管理、存储器、多媒体应用、无线连接等基本功能上增加了应用处理器并扩展了系统内存,因此软件更多的是围绕应用处理器的工作而展开,特别是对操作系统软件的支持也是基于应用处理器部分的。因此如何能充分发挥各种应用处理器平台与系统软件的特长,就成为芯片厂商抢占市场的竞争关键,系统级解决方案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以应用处理器为核心进行多硬件间的协调处理。目前几大芯片公司的系统级解决方案绝大部分都是以应用处理器为核心,也充分显示了应用处理器在智能竞争中的重要性。

对于智能手机芯片来说,由于智能手机代表着潮流的主导趋势,因此芯片集成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如应用处理器与基带集成、射频与数字基带集成、电源管理与模拟基带集成、音视频解码与应用处理器集成等都是满足不同需求的集成方向。 
关于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地位,我想基本上从厂商的排名就可以看出个大概,毕竟这是未来最主要的市场竞争方向,也是市场份额最重的一个部分。

可以说手机多模是智能手机的一个发展趋势,特别是与无线网络的结合,在这里我想谈谈最近比较热的Iphone。Iphone是款典型的智能手机,也是一款第一个把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结合在一起的大批量产品。从技术上将把两种技术融合到一个设备上并不是什么技术难题,只需要在射频端进行一定的开发就可以。但从实际上我个人并不欣赏这个创意,最主要的是WiFi这个技术与手机的发展方向并不一致。我们知道手机希望可以尽可能地保持长时间待机,这就需要手机芯片把电源管理尽可能做到最好从而产生尽可能低的功耗。而WiFi恰恰是一个高功耗的技术,其实际工作功耗是手机通话时的数倍,这与手机低功耗需求是极其不相称的。至今还没有Iphone到底可以多长时间保持进行WiFi连接的数字出来,我想即使数字很漂亮也是和Apple特殊的电池技术以及对ARM核的高度开发密切相关的。

说这些话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想提出一个观点,智能手机的成功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问题就是功耗要低,并且不能影响芯片的工作性能。这就对电源管理技术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在系统级解决方案盛行的今天,电源管理技术的高低也许就成为手机芯片特别是智能手机芯片市场争夺的决定性因素。至于谁的电源管理做得更好,我想各位应该不难明白!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