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国际视野 > 业界动态 > 芯片制造双重突破:深紫外固态激光与热力学计算芯片引领新潮流

芯片制造双重突破:深紫外固态激光与热力学计算芯片引领新潮流

作者:EEPW 时间:2025-03-27 来源:EEPW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3/468718.htm

【EEPW 电子产品世界 讯】在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芯片制造正不断向更高精度与更高效率迈进。近日,中国与美国团队分别在光刻技术与计算架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实现193nm固态深紫外激光器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成功开发出可发射193纳米波长光的固态深紫外(DUV)激光器,这一波段是先进芯片光刻的关键技术。目前,商用光刻系统普遍采用氟化氩(ArF)准分子激光器作为光源,存在体积大、系统复杂和运维成本高等问题。

与之相比,固态激光器结构紧凑、稳定性更高、能效更好。研究团队通过Yb:YAG晶体放大器生成1030纳米激光,再通过非线性光学过程实现波长压缩,最终输出193纳米波段的深紫外激光。尽管目前实验装置的输出功率为70毫瓦,远低于商用系统,但其光谱纯度和稳定性已达到较高水平。未来随着功率放大与技术迭代,该光源有望成为下一代光刻设备的有力候选。

Extropic发布热力学计算芯片,挑战传统与量子架构

与此同时,美国初创公司Extropic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热力学计算”架构的芯片原型。该架构由前Google量子人工智能团队成员Guillaume Verdon提出,核心理念是通过利用热涨落(通常被认为是噪声)来执行计算任务,形成可控的“概率位”(p-bit),进行高效的概率模拟。

与试图屏蔽热干扰的传统计算不同,热力学计算反其道而行,将涨落作为驱动力,尤其适用于人工智能、金融模拟、蛋白质折叠等复杂优化问题。此外,该芯片基于常规硅制造,无需像量子计算那样依赖超低温和特殊,使其在成本、功耗和工程可实现性方面更具优势。

Extropic计划于2025年推出首批商用芯片,目标是挑战当前AI加速器主导者NVIDIA,提供一条新的高效计算路径。

从制造到架构:芯片创新加速落地

这两项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分别代表了芯片制造链条的两个关键维度:一是通过激光器创新提升光刻工艺精度与灵活性,二是通过计算架构创新颠覆传统冯诺依曼体系。在全球产业变革关键期,这类跨领域技术的突破不仅增强了技术多样性,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引擎。

EEPW将持续关注该类前沿技术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动态,为电子工程师与研发人员提供权威、深入的技术资讯。



关键词: 半导体 材料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