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产业死亡榜:看小米华为脚下的累累尸骨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仍有奇酷、乐视等互联网公司闯入做手机,但经过几年的混战,如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基本定型。华为、VIVO、小米等不到10家手机厂商将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和关注度,并越来越集中。而像大可乐一样的三四线手机品牌,将逐渐从人们视野消失。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2843.htm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可乐的死,是在告诉人们手机市场的清洗加速了。
【原因综述】
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不足1亿台,2013年这一数据就激增到3.43亿。与销量一同增长的,是手机品牌的数量和背后建起的一大批供应商。在领信光电向全贴合产品转换扩张的2013年,同一时期仅深圳一地新开的此类工厂就超过600家。2011至2013年的3年时间也是这些供应商最好赚钱的日子。
但这种激增好景不长。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为3.87亿台,同比增长12.83%。2015年1-10月的出货量为4.08亿台,同比增长12.7%。相比前两年手机销量翻倍式的增长,如今中国的手机市场已经从增量市场变为了存量市场。
同时,小米把手机价格拉低到1999和799而引起的价格战,将供应链的利润率也急速拉低。传统的TP触屏厂已经无力可图,手机金属构件的利润率也从40%降低到10%以下。
这就苦了那些和领信光电一样在2013年前后进行扩张的中小厂商。大笔资金投入扩张之后等待的不再是疯狂的市场需求,而是激烈的竞争和压低的利润水平。
此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增加,手机的设计语言和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更新,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使得盈利越来越少。经过2014年的淤积,这些资金链紧张的中小企业在无法通过盈利来缓解的情况下融资无路,在2015年进入倒闭高潮期。
某种程度上,产能过剩的供应链体系和蜂拥而出的手机品牌进入清洗之后,如华为、小米这样占据大额市场份额的手机厂商和已经上市、资金充裕的大型供应商就获得了产业整合的机会。在市场清洗的过程中,曾经被那些倒闭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就流入了活着的公司手里。其实这本就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规律,优胜劣汰而已。
附:小编整理的2015手机产业死亡名单
1、深圳市松安光电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未知
事发时间:2015年11月
现状:停产歇业
公司主营:中小尺寸液晶显示组件生产销售
2、大可乐手机
成立时间:2012年6月
事发时间:2015年10月
现状:投资方停止继续投资;创始人离职
公司主营:互联网品牌手机
3、深圳市沣荣光电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未知
事发时间:2015年10月
现状:欠供应商货款,资金链断裂
公司主营:触摸屏业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