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LED显示屏控制系统设计
这里讨论YL在实际显示区域的坐标没有多大意义,只须注意YL在当前显示块的相对坐标,NL=YL%(Bw·Sw)就是YL在当前显示块的相对纵坐标,则相对坐标为(NL,YL)。动态显示的基础是静态显示,静态显示以从特定行显示一屏为特征,当显示屏从第YL行开始显示信息时,因为一块显示区域有Sw·Dw个数据,则YL所在块显示数据的起始地址为:
一块显示区域分为Sw个区,则YL所在的分区记作:
一区存放有Dw个显示数据,所以YL所在分区地址与所在块起始地址之间的相对偏移地址为(YL%Sw)·Dw。所以,只要知道了显示信息的起始行坐标,就能得到显示数据在存储器中的存储地址。
NL=YL/(Bw·Sw),这里记i=NL/Sw(0≤i≤7),表示显示信息跨越两个数据块时需要选择的数据位数。存储器输出16位数据[D0,D1,…,D15]后,从Di位控制选择连续的8位数据[Di,Di+1,…,D7,…,D7+i]输出到显示屏。当数据从一个字节的Di位开始输出16位时,如[Di,Di+1,…,D7,…,D15,D0,…,Di-1],前面8位在当前显示是多余的几位数据,后面8位数据[D8+i,…,D15,D0,…,Di-1]正好是要输出到显示屏的8位数据。当这16位数据串行输出到一个8位的移位寄存器中时,移位寄存器刚好可以容纳高8位数据,并将其输出显示。之后各列数据的输出情况同样如此,不需要额外的指令或电路来对输出数据进行选择输出。只是在每行第一列数据输出前,通过单片机模拟i个时钟脉冲输出到存储器,让输出数据产生错位,使数据从Di位开始输出。另外,当显示信息刚好是A、B、C、D块中的某一块时,无须产生模拟脉冲对数据进行选择,而是直接将数据输出显示。通过分析可知,SPI模块刚好具有这个功能,通过单片机额外模拟i个时钟脉冲,输出到串行存储器的时钟信号端,可以使数据错位,从指定的某一位Di开始输出。当显示信息跨越Sw-1区间时,如果一场显示还没有完毕,内存地址应返回到YL所在块的起始地址,并从起始地址开始输出显示数据,单片机模拟的脉冲数i也相应发生变化。
LED显示屏控制电路。为了提高数据输出效率,采用RAMtron公司的带SPI功能模块的VRS51L3074单片机。VRS51L3074的时钟频率为40 M-Hz,指令周期短,处理速度快,效率高;工作电压在3.3 V左右,但是可以兼容5 V。SST25VF016B是一款具有SPI接口的8引脚串行Flash。7 4LSl64为移位寄存器。
2.1 VRS51L3074的SPI功能模块
VRS51L3074的SPI时钟频率可以在SysClk/2~SysClk/10
24范围内调整,SPI时钟频率最高可以达到20MHz。当VRS51L3074作为SPI主机时,可以对SPI运行控制、配置和状态监控以及其他的一些工作环境进行设置。
配置寄存器SPICONFIG:主要对片选信号控制模式、SPI中断进行设置。
状态寄存器SPISTATUS:主要用于对SPI运行状态的监控。
传输字长寄存器SPISIZE:设置传输字长,本文设置为16位,即每次输出16位数据。
控制寄存器SPICTRL:对SPI时钟速率、时钟相位/极性、片选信号,以及SPI时钟频率进行设置。
数据寄存器SPIRXTX0~SPIRXTX3:用于对SPI接口32位收发缓冲器的访问,对数据寄存器执行写操作是将数据送入发送缓冲器中,对数据寄存器执行读操作是从接收缓冲器中取出收到的数据。SPI接口的发送和接收缓冲器都采用双缓冲结构,从硬件上减少数据冲突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在主模式下对SPIRXTX0寄存器执行写入操作将启动SPI传输。当传输字各行长大于8时,应最后向SPIRXTX0寄存器写入。
向串行Flash输入控制信号和数据地址后,启动串行Flash传输数据,在SPI时钟驱动下输出显示数据,并且可以用单片机模拟串行Flash时钟信号控制任意位数据输出。
2.2 数据选择控制电路
LED显示屏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VRS51L3074单片机内部自带精确的40 MHz振荡器,不需要外部晶振电路提供系统时钟。数据显示采用内存为16 Mb的SST25VF016B。双RAM技术输出显示数据的时候,是将两块RAM中相同地址的两个数据同时输出,所以,将两块RAM的显示数据存放在一块串行存储器中时,偶地址单元应存储RAM0的数据,奇地址单元存储RAMl的数据,数据输出时每次输出16位数据。串行存储器和单片机的工作电压都在3.3 V左右,但是VRS51L3074可以兼容5V,简化了控制电路。控制信号和显示数据在输出到寄存器74LS164和显示屏的时候,需要用74LVC07进行电平转换。
陀螺仪相关文章:陀螺仪原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