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电源与新能源 > 设计应用 > SST89C54与CF卡的接口设计与实现

SST89C54与CF卡的接口设计与实现

——
作者:张治斌.乔应旭 (河南理工大学 电控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时间:2007-01-26 来源:《国外电子元器件》 收藏

1 引言

电子存储设备的不断涌现,使许多便携设备大容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存储成为可能,cf卡(compactflash card)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性能优良、携带方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在数据采集系统和许多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然而目前所开发的产品成本高,电路复杂,所需元器件数目多,严重制约了cf卡在更广阔领域内的应用。本文给出了一种简洁实用的硬件接口电路.成功实现了单片机对cf卡标准文件的读写。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1404.htm

2 接口电路设计

接口电路如图1所示,采用与80c51兼容的sst89c54型单片机。sst89c54程序存储器分为block0和block1两块,前者为16 kb,后者为4 kb,block0和block1的地址不是连续的。block1从f000h开始。上电后程序既可以从blocko(0000h)开始执行,也可以从block1(f000h)开始执行。单片机的re-map[1:0]位决定程序从哪块程序存储器开始执行。当这2位都为1时,程序从0000h开始执行,否则,从f000h开始执行。re-map[1:0]位是非易失性的,可以用编程器对其编程设置。cf卡的读写是通过卡内的缓冲区进行的.不支持直接读写存储区域。由于一次至少要读写一个扇区(512字节),所以目前多数做法都必须要借助于6116、6264等外部存储器,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给软件设计带来了很多不便。在本系统设计中,利用sst89c54单片机的第二个内部程序存储器block1(4 kbyte×8 bit)作为读写缓冲区,这样就可以巧妙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通过单片机读写cf卡必须依赖外部存储器和地址存储器的弊端[1-3]。

在该电路设计中还省去了地址锁存器的应用,而是将cf卡的ao、a1、a2引脚分别直接连接在微控制器的地址引脚a8(p2.0)、a9(p2.1)、a10(p2.2),经过验证,同样的代码对这两种硬件连接都适用。

3 读写程序设计

由于cf卡由ata控制器和flash存储器两部分构成,而系统访问flash存储器的速度远远小于访问内存的速度,如果系统频繁访问cf卡,势必会影响系统的实时性和工作效率,因此必须考虑cf卡读写程序的设计技巧。

3.1 检查cf卡的状态

出于严谨考虑.当写入命令或写入数据后要查询状态寄存器的状态。以判断cf是否准备就绪或读写成功。

3.2 等待cf卡数据请求



3.3 设置8位数据宽度

篇幅有限,其他程序就不一一举出。鉴于介绍cf卡操作方式和读写文件原理的资料较多。本文就不再赘述,详细内容请参阅文献[4-7]。

4 控制软件设计

单片机读写cf卡的上位机软件采用visual c++6.0编写。用户的操作比较简单,只需向控制软件发送扇区号和读/写扇区切换命令.其他的操作均由软件自动完成,对用户完全透明。以扇区1的读写为例,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由于cf卡具有易于携带,兼容性好,容量大的特点,可以预见cf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给出了true ide模式下单片机对cf卡的读写方案.可通过串行口在pc机与cf卡之间交换数据。在简化硬件电路设计的同时,还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