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按下“暂停键”:半导体企业仍面临挑战
5月12日,中国与美国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以下举措: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5/470380.htm美方承诺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征的34%的对等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加征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
中国也同步作出调整,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美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反制关税;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针对美对等关税的34%反制关税,相应暂停其中24%的关税90天,剩余10%的关税予以保留。同时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此次中美会谈的成果为两国持续数年的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虽未彻底解决核心分歧,但通过关税“休战”,中美贸易战迎来实质性缓和,全球供应链将迎来新一轮重构。
半导体企业仍面临挑战
美国完全取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这意味着其中涉及芯片的部分(如特定存储芯片、光模块)已恢复至正常关税水平,本次调整适用于2025年5月12日后进口的芯片,且需在报关时提交原产地证明(晶圆流片地证明文件,如采购订单、生产记录)。
另外,中国也取消了对美芯片加征的共计91%的关税,相关商品(包括存储芯片、 AI芯片、汽车芯片)的关税恢复至基础水平。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以 “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 为准。美国本土生产的芯片(如英特尔、美光的本土产品)需缴纳10%基础关税;海外流片的美国设计芯片(如英伟达在台积电代工的GPU)因原产地非美国,可规避关税。
中美关税调整为美国半导体企业打开短期市场窗口,10%的基础关税和暂停24%反制关税显著降低中国进口成本。值得注意的是,24%的反制关税暂停90天(至2025年8月10日),为企业提供短期缓冲期。若双方未在暂停期内达成新协议,该部分关税可能恢复,导致成本反弹。
· 短期利好:中国企业可能在90天暂停期内加大采购,利用暂停期锁定低价库存,对冲未来关税恢复风险。预计2025年二季度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量同比增长25%-30%,但三季度后可能因关税恢复出现回调。
· 长期博弈: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国产模拟芯片市占率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至28%,部分替代TI、ADI的产品,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
实际上,先进制程的出口管制其实并未松动,美国仍限制对华出口EUV光刻机、16/14nm以下制程技术,即使关税降低,中国晶圆厂采购美国高端设备仍需通过BIS审批,周期长达6-12个月。在封测环节还有附加条件,即台积电等代工厂对非白名单中国设计企业实施发货审查,要求使用白名单封测厂商,导致生产周期延长3-6个月。同时,美国商务部将高带宽存储器(HBM)、300亿晶体管以上的AI芯片纳入“实体清单”,即使关税降低,此类产品仍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未来博弈焦点将集中于政策延续性、技术出口管制松动可能性及国产替代的推进速度,以及中国半导体企业如何优化供应链布局,同时如何应对关税恢复风险和技术封锁压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