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老兵万字分享:后全面屏时代,国产手机品牌的危与机
如前分析,由于头部效应过于强大,国内to C手机市场,对中小品牌,市场空间被压缩到几乎没有,并且非常容易出现巨额亏损。如果需要在国内to C市场存在,采用线上销售,不追求量,最好设计有一定特色的细分产品的运营策略,还能够活着。比如一加,专注高端机概念;黑鲨,打造游戏专属手机概念。除此之外,可以关注两个机会点市场:海外市场和国内to B市场。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901/396248.htm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中国手机品牌在全球市场都取得成功,都只是在一个或几个区域市场,取得一定的份额,比如小米在印度,OPPO、vivo在东南亚,华为在欧洲,中兴在美国,传音在非洲这几个典型的代表。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策略,中国品牌不宜在全球市场冲动,喊出占领全球的口号。这不仅仅涉及到厂家的能力,还跟全球不同地区,对中国国家元素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全球市场,中小品牌还存在一定的机会,但对于精细化的操盘能力,以及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有更强的要求,而这恰恰是中小盘所缺乏的。
具体区域来看,东南亚市场已经充分竞争了,市场环境类似中国。印度市场虽然竞争充分,但市场单一,规模足够大,仍然是有价值的。中国品牌2019年应该集中精力去攻占欧洲市场,欧洲市场还是中国品牌侵蚀比较弱的地方,但欧洲碎片化的市场模式,比较高的成本,以及严苛的售后要求,对厂家的挑战很高。欧洲市场对中低端产品的需求为主。由于政治化的原因,美国市场现在不是一个值得开拓的很好地方。拉美市场虽然中国品牌的进入不多,但市场不规范带来的风险很大。中东非洲市场目前的ARPU还是不高,从功能机市场转到智能机,再转到中高端智能机市场,还有漫长的时间,传音独霸天下的状态会维持下去。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市场是国内to B市场。在国内,to B市场的量应该在逐步增加,用于企业办公,工厂环境等。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销售壁垒,也不容易形成大规模市场竞争,对于中小品牌,暂时躲避to C市场的竞争,是有价值的。华为在国内市场实际上是最大的to B手机公司,尤其在政企市场。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开始的成功,也得益于政企市场的突破。苹果to B市场,虽然只占其市场份额的5个点左右,但也开始重视,在国内也建立了企业解决方案部门。基于类似华为同样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to B市场,对中兴,也应该是一个好的机会点。
在5G时代,去掉to C炒作的因素,5G终端首先应该应用在to B市场,并且,产品形态可能会有不同,MBB产品,又会重新出现。从这个角度来看,to B市场现在的布局,也是值得做的。
现在产业转移有一个概念,就是从消费互联网转到产业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阶段,手机厂家在to B市场的机会在哪里,也是需要去发现的。
五、手机行业的组织形态
很幸运,在通信行业做了20年,跑过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公司环境中工作,经历不同的公司文化,经历全球市场,对产业观察分析了20年,深刻体会到“基业长青”中的精神。一个事情,一个方向,一个转型能够或者不能够成功,跟这个企业的基因,文化,运作模式是强相关的,即使有大的资源背景,强的团队,这个公司的基因如果无法适应这个事情的运作,也不会成功的。所以,第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公司的组织、文化和基因。不基于这些因素出发,为了转型而转型的,都是胡搞。
端到端的组织形态:从所有手机公司的组织形态来看,都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形态,即手机公司的组织是端到端完整的,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限,销售到产品到研发,都在一个组织之中,而不是割裂的,最多可能在供应链和生产端有部分共享。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手机公司要成功的基本属性。华为手机的成功,跟消费者BG是相对独立和组织完整有很大的关系。手机是消费品经营,需要快速决策,减少内耗。
资金和投入:同样,手机市场的属性,仍然是资本密集市场,需要大资金支持作为后盾,以抗衡风险。缺乏资本支持的手机公司,基本上都已经死去,或者快死去。如果完全靠手机公司自身体系来造血,要么在一个好的时机,可以给到公司一些时间来积累资本,要么需要外部资源或者母公司做一些投入,品牌,研发,市场等,否则,很难有所作为。
战略耐心:由于手机市场规模巨大,带动的产业和附加价值非常高,成为各家争夺的重要市场。手机行业的竞争,已经成为各种因素都需要很强竞争力的综合竞争能力的竞争,市场、品牌、产品、研发、技术、质量、供应链、成本,快速反应、风险管控、创新等等各种因素,缺一不可,是竞争最为激烈和竞争最为充分的市场。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手机品牌需要足够的战略耐心,而不是以一时论英雄。凡是过于急躁的情绪,过于缺乏耐心的要求,一定会出现重大问题,或者失败。
2011年,余承东接手华为手机时,学习三星的模式,做了4件事,这4件事情,奠定了华为手机全球最大的手机公司的基础,虽然当时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个观点。
第一,坚持用海思芯片,实现芯片的自我研发。芯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有可控的芯片,非常重要的是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改进,完全可以自我控制和优化,保证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坚持做高端手机,用高端手机带动研发能力和中低端产品系列的建立。
第三,坚持投品牌,虽然投品牌花了很多冤枉钱,走了很多弯路,但积累下来,华为的品牌已经开始进入收益阶段。
第四,坚持做海外市场。
现在看来,华为已经做成了前三件事,但海外市场还需要努力。
除此之外,在余承东的成功上,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任正非给了余承东到现在为止,8年时间!给了余承东足够的时间来实施他的策略,就此成就了华为手机的成功。在2015年前,华为手机并没有取得明显的好成绩,2015年后才进入拐点状态(这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前期做投入,打基础,做布局,进步很慢,到一定的时间点,出现拐点,快速上升)。
如果任正非没有给到余承东足够的时间,一旦一年半载业绩没有达成目标,或者看起来没有大的成绩,就切换人员,重头再来,结果就是黑熊掰玉米,什么都没有,一年复一年,一事无成,也没有现在的华为手机的成就。
而这种没有耐心的企业管理者比比皆是,不便于在这里一一阐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