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信息产业缺“芯”少“魂”标签
典型案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706/360029.htm有了它,汽车成了智能平台
2013年底到2014年初,车联网概念铺天盖地而来,车企和互联网公司都意识到,这应该是个重大机会。
在核高基专项2012年“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研发”课题支持下,YunOS确立了在手机行业的发展模式,寻求向其他行业扩展,汽车是重点之一。而上汽管理层委托张新权牵头、以上汽集团车联网战略为方向做一次调研。在跑遍了国内外几十家互联网公司后,上汽再次找到了此前有过一次交流的阿里巴巴。在与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第二次见面后,双方基本达成了共识——让操作系统进车。
2014年5月,张新权代表上汽开始与阿里巴巴探讨战略合作。2014年7月23日,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意味着首款互联网汽车的落地计划正式开启。
和外界猜想的不同,这款车的操作系统并不是将一个现成的操作系统简单改造、移植到车里,而是采用YunOS正在研发的全新4.0架构作为基础进行产品开发。2015年上半年,新系统提供给互联网汽车团队做上层开发,同时,新系统继续进行完善。
2015年3月12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宣布,将合资设立10亿元互联网汽车基金,该基金将推进互联网汽车开发和运营平台建设,未来将是开放式的资本平台,吸纳更多互联网汽车参与者。
2015年4月,产品开发启动。上汽派出三辆大巴,将团队所有人送到了杭州的阿里滨江园区封闭开发。到了6月中旬,产品第一期完成了技术架构,系统具备了开发环境,团队成员又移师上海申通信息广场封闭。
在通常的车机里,导航只是一个普通应用,但互联网汽车项目决定把地图当成系统桌面,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设计。而且,这个地图还要提供远远超出手机导航精度的用户体验,YunOS第一次实现了在线地图+惯性导航的结合,地图被更多传感器驱动,在没有卫星导航信号的环境下,比如在地下车库和高架桥下,仍然能够对车进行准确的导航。
这款互联网汽车的另一个亮点——车是一个新的开放平台。以前车不是平台,一辆车的所有能力在出厂之前已经确定了,特别是硬件能力,改装不过也就是加个屏幕、换个收音机。而有了操作系统之后,车成为了平台:智能手表、智能手机、无人机等都可与车相连。此外,ETCP与YunOS合作,可在全国10大城市、全国5000家以上停车场实现预约、支付服务。而YunOS也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实现车辆自预约车位、自支付的厂商。
目前,YunOS已经携手上汽陆续发布多款搭载YunOS Auto的互联网汽车,包括荣威RX5、名爵ZS、荣威i6、大通D90等,皆取得了出色的市场成绩。今年4月更创新发布搭载YunOS Auto的纯电动超级轿跑SUV概念车荣威“光之翼”Vision-E、电动概念超跑名爵E-Motion。
核心技术
国产x86处理器完成自主研发
x86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的复杂指令集架构,x86通用处理器是全球网络和信息产业范围内最为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在桌面办公、云计算等技术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有强大的生态系统和广大的用户群。
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在与中国科学院高等研究院、联想集团和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共同承接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面向事务处理型桌面计算机关键软硬件研发与规模应用”课题的过程中,完成了国产x86处理器的自主设计研发工作,并基于国内生产工艺实现了芯片的量产。此外,采用兆芯国产x86处理器、并搭载中科方德国产操作系统的一系列联想整机在可靠性上亦达到国际品质。
国产x86处理器的成功自主研发,令国产桌面计算机取得了重大突破,除国产CPU性能较“十二五”初期显著提升外,芯片工艺、操作系统优化创新、整机可靠性、产业生态及应用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其中,整机平均无故障时间超过10万小时;产业生态各个环节持续优化;整机产品应用领域覆盖及延伸至党政军办公及国家电网、财税、教育等关键行业。
创新团队
十年“芯”途闪光芒
“十五”计划初期,863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经过深入调研,确立研制方向,设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在该专项支持下,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精心制订课题指南,先后确立了“国产高性能SOC芯片”“面向网络计算机的北大众志863 CPU系统芯片及整机系统”“龙芯2号增强型处理器芯片设计”等课题,支持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北大众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发国产CPU。“申威”CPU正是在此背景下创建起步,一大批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年轻人在以胡向东同志为首的技术专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芯”途上的漫漫征程。
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在体系结构以及微结构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实现CPU设计技术新的突破,特别是在处理器系统结构设计中,坚持“兼容与创新”的设计原则,在兼容主流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微处理器体系结构,保证CPU结构的先进性和高效性,实现性能、功耗和设计复杂性等三方面的平衡;针对国内工艺不足的现状,创新性提出“工艺不足设计补”的观点,加强设计技术的创新,在CPU结构、逻辑、物理设计各个阶段,前后端协同进行优化设计。
2006年,在科技部、信产部等国家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立足国内工艺条件,自主研制出全国产64位高性能通用CPU“申威1”,最高工作频率达1.25GHz,处于国内领先,被科技部评价为“Aa”级成果。
2010年,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基于65纳米代工工艺,研制完成国际上第一款实用化的16核高性能通用CPU“申威1600”,使国产CPU性能提升了两个数量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申威1600”还应用于科技部863计划“神威蓝光”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反响。
“十二五”期间,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于2015年完成国际首款超高性能异构众核CPU——申威26010研制。该处理器基于自主指令系统,集成260个运算核心,峰值性能突破每秒3万亿次浮点运算,单芯片计算能力相当于3台2000年全球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居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位于无锡超算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再次全面采用“中国芯”——申威26010,系统峰值速度、LinPack实测性能、性能功耗比三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