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氮化镓/碳化硅技术真的能主导我们的生活方式?

氮化镓/碳化硅技术真的能主导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 时间:2016-10-13 来源:智慧产品圈 收藏
编者按:伴随着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的诞生,以碳化硅和氮化镓为代表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全球有40%的能量作为电能被消耗了, 而电能转换最大耗散是半导体功率器件。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 如何在功率电子方面减小能源消耗成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11264.htm

  早在18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化学家亨利莫桑(Henri Moissan)在非洲发现了晶莹剔透的(SiC)单晶碎片。由于SiC是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超硬材料,SiC单晶和多晶材料作为磨料和刀具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行业。作为半导体材料应用,相对于Si,SiC具有10倍的电场强度,高3倍的热导率,宽3倍禁带宽度,高一倍的饱和迁移速度。

  简单来说,SiC半导体材料在三个方面被认为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SiC同质外延用于高电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阻SiC基体材料用于生长GaN HEMT射频器件;在SiC基体材料上生长GaN LED高亮度LED外延。

  从80年代开始以美国CREE公司为代表的国际企业就开始专注于半导体应用的SiC材料商用化的开发。2000年起英飞凌首先开发出600V SiC肖特基二极管(SBD)与其COOLMOS配套使用与通讯电源的PFC应用拉开了SiC电力电子器件市场化的幕布。随后CREE,ST,罗姆等企业也纷纷推出了SBD的全系列产品。从2014年开始CREE,罗姆,GE开始在市场上推广MOSFET器件。

  (GaN)因为缺乏合适的单晶衬底材料,基本上是在蓝宝石,SiC或者Si的基板材料上采用MOCVD或者MBE等外延技术生长出基本的器件结构,由于是异质外延,因此材料缺陷比较多,位错密度比较大,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在LED应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在过去10多年LED市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GaN材料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由于CREE在电力电子用材料和器件的垄断地位迫使很多功率企业采取GaN技术路线作为下一代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方向。为了降低成本,基本上采用Si衬底上生长GaN外延并采用成熟的CMOS兼容工艺制备器件。近年来GaN的单晶基体材料也有了突破进展,已经能够生长出2英寸外延。美国曾经有一家企业AVOGY曾经试图采用GaN同质外延生产PIN功率二极管和其他开关管,但是由于材料成本昂贵,并不成功。目前GaN单晶材料主要还是用于光电器件,比如激光器和太赫兹等领域。

  SiC和GaN电力电子器件由于本身的材料特性,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成熟处,因此在应用方面有区别 。一般的业界共识是:SiC适合高于1200V的高电压大功率应用;GaN器件更适合于40-1200V的高频应用。在600V和1200V器件应用领域,SiC和GaN形成竞争。

  如果说在电力电子器件方面,SiC和GaN存在着竞争,那么在射频器件和射频IC方面,SiC和GaN是完美的一对儿,基本材料结构是在高阻(高纯度)的SiC基体上生长GaN外延。图一这张表比较了SiC, GaN和Si作为半导体材料应用的特征参数。



  ▲图一、SiC, GaN和Si作为半导体材料应用的特征参数的比较

  最近接连有消息报道,在美国和欧洲,技术除了在军用雷达领域和航天工程领域得到了应用,在电力电子器件市场也有越来越广泛的渗透。/碳化硅技术与传统的硅技术相比,有哪些独特优势?

  大家最近都在谈论摩尔定律什么时候终结?硅作为半导体的主要材料在摩尔定律的规律下已经走过了50多年,寻找新的半导体材料替代硅已经成了近些年半导体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整个功率器件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个可控硅在1970年问世。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移,功率密度要求逐渐提升,后面经历了晶体管向MOSFET的演变,到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IGBT。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提高了产品性能,同时通过缩小芯片面积降低了成本。然而到2000年的时候业界就提出硅基产品已经快达到物理极限,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工艺的复杂性带来的成本升高不能抵扣芯片面积的缩小,从而芯片成本提高。

  未来如何突破Si材料的极限?人们把目光瞄向了以氮化镓和碳化硅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这种新材料可以满足提高开关频率和增加功率密度的要求。

  下图比较了SiC,GaN和Si材料FOM的极限。



  ▲图二、SiC,GaN和Si材料FOM的极限

  从具体材料来看,SIC器件的结构与传统的Si器件结构非常类似。可以说SiC器件就是利用其材料临界电场高,高载流子迁移率的特点,采用非常薄的外延就可以承受更高耐压,比如600V器件,可以用9um外延即可,而Si器件需要50um左右外延,这就大大降低了导通压降或导通电阻。

  GaN器件有所不同。目前业界通常是采用MOCVD生长AlGaN/GaN异质结外延,由于材料的压电和自身极化效应,在异质结界面产生高密度二维电子气,形成开关管的沟道。因此器件是个平面器件,除了在器件FOM比Si器件更具有优势之外,还很容易与其他器件集成制备IC器件。比如最近Navitas和Dialog都实现了驱动IC和GaN开关管单芯片集成,大幅降低了用户使用的技术门槛。

  除了军方市场,我们可能更感兴趣氮化镓/碳化硅技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兴市场机会,比如工业制造4.0、新能源汽车、智慧家庭、移动通讯以及健康医疗等,有哪些市场热点和切入点?

  从技术上来看,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突破了Si基器件的物理极限,为新型的电源拓扑结构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但从能量效率的提高上来看,SiC和GaN器件相对于Si器件并不能够提高更多。但是采用使氮化镓/碳化硅技术后,可以把工作频率从100KHZ提高到兆赫兹,可以大幅缩小电源尺寸,提高功率密度。这符合了电子产品短小轻薄的发展趋势。比如,超薄电视,显示方案完全可以把电视做的更薄,但是受到电源尺寸的限制,如果采用SiC或者GaN器件,就可以大幅减小电源尺寸打破这种制约。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是无线充的应用。消费类电子市场的渗透,可以扩大GaN和SiC器件的出货量,从而进一步降低器件的价格,形成了市场和技术的良性循环。而且消费类电子的可靠性要求相对没有工业级和汽车级电子高,器件产品可以更快的进入市场,创业型的设计公司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销售,满足投资人的期待。所以消费类电子的电源方案是SiC和GaN器件的非常合适的切入点。

  在工业级电子上,采用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实现电源的高频应用,可以简化电源方案,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值得关注的应用包括通讯电源,光伏逆变器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无线充电方案。工业级器件可靠性评估时间长,更适合一些上市公司和国企作为一个中期的目标产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氮化镓 碳化硅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