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设计应用 > linux基础复习(5)建立linux开发环境

linux基础复习(5)建立linux开发环境

作者: 时间:2016-10-08 来源:网络 收藏

各工具的安装,就不说明了,百度一下就有了,直接看我安装后的样子: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10/305801.htm

PS:我使用的是友善之臂,QQ2440V3 的开发板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this.src);} alt= src=http://blogimg.chinaunix.net/blog/upfile2/080412124954.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

其中:

- arm-linux-gcc-3.3.2 编译Qtopia 使用

- arm-linux-gcc-3.4.1 编译内核使用

- arm-linux-gcc-2.95.3 编译vivi 使用

后面两个还可以用来编译开发板上的应用程序,另外,装完后要对环境变量进行设置,这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修改 /etc/profile,一个是/etc/bashrc ,一直搞不明白有什么区别,今天在网上搜索到答案,高兴:

1.export PATH=/usr/local/arm/2.95.3/bin:$PATH

2.PATH=$PATH:/usr/local/arm/2.95.3/bin

3.在出现pathmunge 的语句段后添加pathmunge /usr/local/arm/2.95.3(版本号)/bin;

以上3个其实都是一样的作用,都是通过改变PATH环境变量。不同的是:

/etc/profile是在启动一个交互登陆shell的时候被调用(通过/bin/login登陆,TTY上的开机登录就是这个)

/etc/bashrc则是在一个交互的非登陆shell启动的时候被调用(通过命令行运行,例如在命令行输入bash)

所以怎么设置就要看需要,一般来说,像这种设置工具链的环境变量,设置在/etc/profile里会更加好。

export是一个用于设置环境变量的指令,但是BASH支持直接设置,所以如果你的机器是BASH作为shell的话(一般Linux都是的),可以不使用export。

pathmunge也是一个指令,是一个直接用于添加路径到PATH环境变量的指令。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this.src);} alt= src=http://blogimg.chinaunix.net/blog/upfile2/080412125201.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

其中:

/opt/FriendlyARM/QQ2440

|__kernel 开发板所用的内核源

|__x86-qtopia Qt/Embedded源代码(x86版本)

|__arm-qtopia Qt/Embedded源代码(ARM带触摸版本)

|__ipaq-qtopia Qt/Embedded源代码(ARM带USB鼠标版本)

|___root_default 板子所使用的基本文件系统

|___root_mizi mizi 公司提供的文件,含有中文手写识别及浏览器等

|___root_qtopia_tp 带Qtopia的文件系统(使用触摸)

|___root_qtopia_mouse 带Qtopia的文件系统(使用USB鼠标、键盘)

|___busybox-1.2.0 busybox源代码

|___examples 示例代码

|___Jflash 烧写工具

QT/E 环境工具

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this.src);} alt= src=http://blogimg.chinaunix.net/blog/upfile2/080412130008.jpg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border=0>

安装QT/E 工具比方烦琐,贴一篇我在网上找的教程:

1. 简介

QT是目前在linux上使用较广的一个图形系统。用户经常配合KDE桌面环境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并操作的是KDE,而不是QT。QT只是一套库函数(类库),KDE才是可执行程序.同时KDE为了其他程序方便的对其操作,也提供一套库函数(类库)。

在PC机上的QT是基于X11图形系统的,在嵌入设备中往往不需要这么累赘,只需使用QTE(QT Embedded)即可包括PC平台中X11和QT库的功能。

另一方面,嵌入设备受许多条件的限制,桌面系统也不能直接使用PC机上已有的系统。QTOPIA就是相当于KDE的桌面系统.根据具体嵌入设备的需要可以配置成phone和pocket pc两种。

2. 准备工作

2.1 目标

首先要明确将要干的是什么,将怎么做。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自己的开发板上使用基于QTE的桌面系统QTOPIA。

我们的工作往往是先在PC完成以后移植到ARM平台上;先编译好QTE的库,再编译QTOPIA。因为这个系统和具体的设备有关(例如:触摸屏、时钟、电源管理设备等),所以最后还需要做设备接口的移植工作。

2.2 软件包

系统平台:RedHat 9(完全安装)

qt-embedded-2.3.7.tar.gz (qte的库)

qt-x11-2.3.2.tar.gz (为了生成相应的qtdesigner和qvfb)

qtopia-free-1.7.0.tar.gz (qte的桌面环境程序)

tmake-1.11.tar.gz (编译时会用到)

e2fsprogs-1.35.tar.gz (只使用其中的uuid的库)

当下载完这些包以后我们先建立一个工作环境。假设所有软件包都下载在用户目录下,通常都是/root。

2.3 环境的建立

# cd ~

# mkdir x86-qtopia

# tar zxvf qt-x11-2.3.2.tar.gz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