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的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系统设计
3 性能试验
目前汽车业内普遍采用的是5英寸(1英寸=254cm)30ms准则来确定安全气囊的最佳点火时刻。在汽车碰撞过程中,乘员相对于车体向前移动5英寸时刻的前30ms是气囊的最佳点火时刻。其依据是大多数已系好安全带的轿车乘员与转向盘之间的间距为12英寸,气囊充气后的厚度为约为7英寸,气囊从点爆到充满气体的时间为30ms。当气袋充满气体的时刻乘员恰好与气袋接触,气囊保护作用最佳。若气囊点火过早,当乘员接触到气囊时,气囊已泄气,起不到保护作用。
当气囊点火过晚,乘员由于惯性前移,气囊会把乘员打伤甚至致死。所以最佳点火时间是设计安全气囊控制器的关键。而本系统利用积分窗算法和ARMCortex处理器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结果和该准则基本吻合。
3.1 台车试验
台车试验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汽车碰撞实验室进行,如图5所示。碰撞后,乘员身体前移的时刻比碰撞时刻滞后。滞后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某款车型的吸能性能。由于台车上只有安全气囊控制系统,并无任何吸能装置,吸能几乎为零。故在本试验中,认为碰撞时刻即为乘员开始前移的时刻。台车在滑行轨道上由绳索牵引。时速由40km/h逐渐递增到60km/h。试验过程由高速摄像机录制,通过慢放录像,测得在碰撞时刻后气囊打开时刻。数据如表1所示。
试验数据表明,气囊打开时刻与最佳点火时刻偏差很小,在此偏差内不会发生气囊弹伤乘员或过早漏气的现象。
3.2 实车试验
在国家某机动车检测中心,用某型号国产轿车进行了实车试验。碰撞类型为正面碰撞。驾驶员座椅上放置了假人,且已系好安全带。碰撞时速为60km/h。碰撞对象为蜂窝铝。假人传感器数采系统采样频率为1kHz。通过前期试验可知,该款车型的吸能形变过程约持续50ms,故在实车试验前,对气囊控制系统的程序进行了相应修改。试验现场录像截图如图6所示。
通过现场放置的高速摄像机录像的回放,可知乘员在向前移动了30ms后,安全气囊准确爆破。实车试验表明,安全系统控制系统可较为准确地控制气囊的最佳点火时刻。
4 结语
由于安全气囊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碰撞事故作出处理,因此要求控制系统能在瞬间完成实时处理和复杂运算的过程,即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运算速度,时滞较小,以适应汽车安全气囊的实时控制要求。而一般的8位单片机编程简单,易于应用,但信号处理能力不强。本系统采用基于ARMCortexM3内核的32位高性能微控制器LM3S1138,嵌入μC/OS-Ⅱ操作系统,利用移动积分窗爆破算法,完成了系统设计。台车试验和实车试验表明,本系统可较为准确的控制气囊的最佳点火时刻,从而有效保护驾驶员的安全。系统软件设计部分使用了TI官方免费提供的驱动库,采用模块化设计,简化了开发过程。LM3S1138微控制器是片上系统(SoC)。集成了ADC、模拟比较器、flash存储器等外设资源并且价格低廉,故构建的系统集成度高、体积小、成本低。LM3S1138多达46个I/O口,增加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在此基础上研发多级智能型汽车安全气囊控制系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