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管理赏析 > 臣道漫笔(四)君臣之道(续终)

臣道漫笔(四)君臣之道(续终)

作者:叶钟灵时间:2014-08-12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管仲王霸杂用,儒法互补,韩非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创君主专制之说。韩非为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公子,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喜刑名法术之学”,才能超群,为人口吃,而善著书立说,有《》(现存55篇、l0万余字)一书传世。当其著作传秦,受始皇高度赞赏,后出使秦国,秦王曾留下韩非,欲与重用。惜被同为荀子学生、先韩入秦的李斯所妒,深恐有碍前程,而于秦王前谗言谄害,终使韩非屈死狱中,未得其用,不亦悲乎!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故需强权政治以去除恶源,主张“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循名责实,慎赏明罚)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56844.htm

  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我国史上率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指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不主张君王享有绝对权威,认为“独国之王,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管子.形势、形势解》)。管子坚持君臣之间务需诚信,和谐为君臣关系之最,群臣忠君之际,君主必以仁义待臣。则不然,他将君臣关系撕去了温情脉脉的面纱,而蒙上极端功利的色彩,显示出赤裸裸的利害冲突。从法家基本思想出发,倡引君主专制之治,旨在防止权臣篡权夺位,此为韩非政治哲学理论之根本。司马迁之父、曾任汉武帝太史令的司马谈,其《论六家要旨》曾引《易大传(即易经)》云:“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并曰:“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易经 ·(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并说:“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遵循的学说不是一路,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论六家要旨》专论法家曰:“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又曰:“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之恩绝矣。……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司马谈所言“正君臣上下之分”、“尊主卑臣”可谓法家君臣思想之精髓,授人以独门治世之则,流传后世。

  《韩非子》君臣思想特具时代特色,战国继春秋之乱,周室更趋衰微,“三家分晋”,七雄为首,诸侯林立,杀伐遍地,封建宗法之制遭受极大破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力攻争强,胜者为右(豪强),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刘向《战国策书录》),“子弑其父者有,臣弑其君者存”,统治阶级内更常发生兄弟阋[xi]墙,同室操戈,诸侯公室大权傍落,“陪臣执国命”者屡见不鲜,政权更迭频繁。韩非子面对如此严峻现实,从法家基本思想出发而崇奉君主专制,务求臣下听命君主,在一统大政方针引领下,达到君臣相适的和穏局面,一旦发生矛盾,则臣子必需牺牲一切以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

  《韩非子》一书多引权臣篡位、君亡国灭之事,“田常(战国时齐相,弒君齐简公而专权擅政)篡齐”曾一再提及,“群臣皆有阳虎(春秋时以季孙氏家臣之贱身,跻身鲁国卿大夫之列,执政鲁国,开“陪臣执国命”之先河,史称丧国之诡才)之心”,“臣之所以不弑其君者,党与(同伙、朋党)不具也”,究其因皆在臣下权力过大,“主孤於上而臣成党於下”,是以“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由此观之,孔孟之治世未必是国难,韩非之治国肯定系民灾。



关键词: 韩非子 管子 201408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