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迎娶夏普、恋上东芝 鸿海的焦虑与转型

迎娶夏普、恋上东芝 鸿海的焦虑与转型

作者:时间:2017-07-17来源:企业观察家收藏

  近来,科技集团(以下简称科技)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郭台铭为的升级转型忧心忡忡,尤其年初曝出营收首次下滑以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7/361774.htm

  郭台铭首先忧虑的是红火的代工时代已成为过去时,今后单一依靠代工,已经不能支撑鸿海的发展了;其次面对激烈竞争的鸿海,依旧处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条的末端,依靠自身的力量,向产业价值链上游延伸,并不是很容易。如何能让鸿海快速升级转型,这是他感到最紧迫忧虑的。

  为了让鸿海科技能更快一些跻身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高端,郭台铭紧盯全球制造业领域,不放过任何机会。继2016年2月,用35亿美元收购夏普(Sharp)后,郭台铭准备了270亿美元的厚礼,用以迎娶深陷危机的日本旗下的芯片业务。在郭台铭看来,并购行业巨头,尤其是在某一技术领域独占鳌头的,不啻为企业快速转型的一条捷径。

  恋上

  鸿海科技这段恋情,有可能修成正果,毕竟鸿海科技愿意娶,而东芝方面愿意嫁,东芝唯一重要诉求是想找一个出手阔绰的“夫家”,以解燃眉之急。

  近来,东芝内部因投资战略问题导致财务危机,出售旗下芯片业务实属无奈。东芝2016年财报显示,旗下西屋公司等两家公司,合计亏损约合人民币624亿元,刷新了日本国内制造企业的最大亏损记录。

  不到万不得已,东芝的闪存业务绝对是非卖品。

  事实上,NAND型闪存业务是东芝的“看家宝”之一。目前,东芝在NAND型闪存业务上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且与当前位居第三的美国西部数据公司具有深度合作关系,双方共同进行开发生产。在上一财年5.67万亿日元营收中,约25%来自芯片业务,且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利润。这也是吸引鸿海科技愿斥重金购买的原因。

  东芝出售NAND型闪存业务的消息一经曝出,多家电子巨头迅速向东芝抛出橄榄枝,包括SK海力士、博通公司和私募机构银湖资本等,当然还有鸿海科技。

  面对这样一个良机,郭台铭自然不想轻易失去。据悉,东芝的芯片业务板块合理估值在1.5万~2万亿日元之间。但鸿海祭出了一个让竞争对手们望而生畏的出价。

  事实上,鸿海科技给出的报价,竟超出估值的50%,当然也超过了当前所有意向企业的最高报价,对极度缺资金的东芝来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对东芝,郭台铭志在必得。为了促成这一次收购,郭台铭打造了一支豪华的“国际战队”。2017年6月12日,郭台铭对外表示,在鸿海科技牵头的对东芝芯片业务的收购财团中,包括了苹果、戴尔和金士顿,同时亚马逊也接近加入收购财团,另外鸿海正在与谷歌、微软和思科进行磋商。

  面对众多的抢婚者,郭台铭已做好了各种预案。虽然鸿海科技这一次还能吓跑竞争对手,但还可能有日本政府干预导致收购最终搁浅的风险。此前,日本有媒体报道称,出于国家安全因素考虑,日本政府可能对最终的买家进行审查。甚至有分析人士称,此举对美国竞购者最为有利。

  为了减轻日本政府的担忧,郭台铭可谓煞费苦心,说服苹果加入其中,并愿意出让大约20%的股份,以保证该业务仍在美日两国政府控制之下。郭台铭深知东芝和日本相关部门的想法,随即向有关部门示好。“我们有夏普经验,如果把东芝交给我们,作为东芝的用户、伙伴,我们会协助他们经营,注入资金以及很多元素,让他们产品卖到全球各地,甚至我们会邀请他们来中国盖厂,他们可以把核心技术留在日本。”郭台铭对外表示。

  被迫转型

迎娶夏普、恋上东芝 鸿海的焦虑与转型

  纠缠了几年的“鸿夏恋”终于结果。2016年3月30日下午,富士康科技集团与夏普株式会社共同宣布,开展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结盟。

  鸿海科技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近来似乎越来越被动。头戴中国制造的明星光环,以代工者身份崛起的鸿海科技,终于没能抵住人工等成本上升的压力。

  如今,鸿海科技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内地劳动力成本在快速提高。作为代工老大哥,鸿海科技曾借助人工成本低的红利,获得了不小成功,不过,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代工者的日子,自然变得难以为继。从南部深圳,到北部郑州,鸿海科技雇用了超过100万名工人。随着整体工资成本上升,包括苹果、索尼和微软等巨头,开始把一些订单,转给鸿海科技的对手们。

  代工危机逐渐呈现出来了。近年来,鸿海科技的营收增长和净利润增长都在放缓。

  2017年1月11日,鸿海科技对外宣布,自1991年上市以来,年度营收首次下滑。数据显示,富士康2016年收入为新台币4.356万亿元,同比下滑2.81%。“2016年增长乏力,以致出现上市19年以来首度负增长,比2009年遭遇金融危机冲击时,显得更加的难堪。”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苹果销量和业绩下滑被看做是富士康销售下滑的主要因素,作为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富士康50%以上的收入来自苹果相关业务。

  苹果虽依旧是全球最赚钱的企业,但手机出货整体增长乏力,尤其核心重镇大中华区开始明显萎缩。2017年,即便苹果iPhone8大卖,想再持续创造过往神奇,几乎不可能了。手机业已高度成熟,且鸿海科技的苹果订单正持续被分流。

  导致富士康业绩下滑的还有对夏普的收购,收购、整合夏普需占用大量资金。虽然富士康近年来也在尝试业务创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业务能够代替富士康身上“代工厂”的标签。

  代工行业的没落和业绩的下滑,最终促使了鸿海科技的转型。

  靠自身转型困难重重

  如今,辉煌的代工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代工行业利润率较低,已经不足以再带动收入增长。虽然鸿海科技顶着最大代工企业的头衔。但是,鸿海科技早已认识到富士康过去成于苹果,未来也可能败于苹果。对于这一点郭台铭心里很清楚,所以最近10多年来一直谋求从代工生产向自有品牌转型。

  早在2014年,鸿海就开始试着转型。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参股其他品牌开拓自家新业务。近几年来动作不断,推出自主品牌电视,进入3C数码零售,暗推诺基亚,收购夏普等,都在试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和服务。

  然而,要想甩掉多年来贴在身上的“代工”帽子谈何容易,其转型计划屡屡受挫。鸿海科技寄予厚望的赛博数码广场项目,早已大规模关店,万马奔腾渠道商店,根本没有真正奔腾起来。

  虽然鸿海科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试图从单一的制造业企业,向研发和制造兼有的复合型企业转变,但是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富士康骨子里的“基因”就是善于制造,却弱于品牌。了解产品,并不真正了解用户的心声。

  鸿海科技要靠自主品牌业务赢得市场认可,必须要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虽然探索转型时走一些弯路必不可少,但一味地折腾也不是办法,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会拖累原有的业务。

  鸿海科技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朝着同一个目标——自主品牌。从自主研发平板电脑,到自主研发手表,再到推出廉价的智能手机,鸿海科技一直努力给世人展示一个“自主”的形象。然而一直以来,消费者却迟迟不见富士康“品牌”的踪影。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东芝 鸿海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