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即死亡:MID恐非IT厂商救命稻草
早在12年前就已现身的超移动PC,仿佛在一夜间“枯木逢春”,受到了众多IT厂商的追捧。在一轮热过一轮的“圈地运动”中,超移动PC被捧上神坛的奥秘是什么?它究竟是不是PC产业的一次革命?在喧嚣繁华的表象之下,超移动PC终将回归理性。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85370.htm捧上神坛的奥秘
6月26日,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当华旗总裁冯军从一个大信封中抽出一个更小的信封,再从中拿出爱国者MID时,现场爆发出了会意的笑声和掌声。所有的参会者都回想起了在今年1月份的苹果MacWorld大会上,苹果公司董事长兼CEO乔布斯从一个信封里拿出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的场景。
“用爱国者MID上网,超酷!”在这个完全模仿苹果MacWorld大会的发布会上,冯军刻意要表现的MID的一个特点就是: 比MacBook Air更轻、更薄、更具移动性。
7月9日,同方也要在北京中奥马哥孛罗酒店举办imini超移动PC上市发布会。而巧合的是: 就在半年多前的2007年11月,华硕在同一个酒店,举办了易PC在中国内地的首发仪式。转眼间,华硕易PC已取得了让其他PC厂商艳羡的销售纪录。
超移动PC厂商掀起的这场盛大的秀,似乎即将迎接高潮一幕的到来。“今年7月,戴尔、联想、Acer等PC前几名的厂商都会推出类似的产品。” IDC中国计算机系统研究部高级分析师王吉平表示,2008年超移动PC占全球PC市场的7%~10%,全球7~10英寸超移动PC的销售量将达到 1000万~1500万台。“2008年是超移动PC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移动互联网
枯木逢春的土壤
在计算设备的历史长河中,国际市场上与超移动PC颇为相似的产品,其存在已经超过了12年,只不过这些产品的名字不叫超移动PC,而是被称为迷你笔记本电脑。1996年,东芝就曾推出了一款重量仅为840克、名为Libretto 20的产品,这款产品后来被PC World评为25年来最伟大的25款PC产品之一。可惜的是,由于设计过于超前,这款产品很快从消费者的视野中消失了。
10年之后的2006年,威盛电子总经理陈文琦再次提出了超移动设备(Ultra Mobile Devices)概念。比东芝Libretto 20幸运的是,这个时候的超移动PC已经开始激荡着新鲜的元素。
“它一定要有好的影像、好的声音、方便携带,而且能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可以收听在线广播和欣赏最新电影、分享照片、和自己的亲朋好友能即时进行通讯联络。”对于超移动PC,华硕中国业务群副总经理王俊人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苦苦寻找出路的超移动PC一下子找到了“枯木逢春”的土壤。2006年开始,全球无线网络的普及达到了令人吃惊的速度。据市场调研公司In-Stat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移动数据业务收入超过了1200亿美元,收入占比超过17%。3G的部署使得网络业务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各国主要的运营商分别推出了移动互联网服务。
而在中国,因为电信重组、3G业务展开等因素的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井喷”式的发展已是呼之欲出。6月25日,“北京无线城市”一期网络开通,成为国内无线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标志。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令运营商和SP/CP心中暗喜,PC终端生产商们更是从中嗅到了超移动PC重生的机遇。尽管我国的无线网络覆盖并不完善,但IT厂商们在超移动PC的宣传上,都不约而同地喊出了“移动互联网”的口号。在Googel、苹果、诺基亚等巨头纷纷在移动终端平台上争夺市场时,终端生产商同样也不谋而合地实践着“平台”战略。
小兄弟的革命与英特尔的反革命
和传统的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一样,PC产业的上游厂商依旧扮演了超移动PC这个新市场的庄家。但不一样的是,在超移动市场里,诸如时钟速度、 MIPS等性能不再是其核心的发展方向,而出色的小型化、省电、耐用则成了主要因素。这一次,威盛、nVIDIA等小兄弟难得地找到了向大佬们“反水”的机会。
作为最先提出超移动PC概念的上游厂商,威盛一直是超移动PC最狂热的鼓吹者。自2006年宣布转型主攻超移动PC市场以来,威盛专注的小型化、低功耗理念与超移动PC的需求实现了相对成熟的整合。2008年,新一代Nano(中文名为“玲珑”)处理器和OpenBook 迷你笔记本电脑参考设计的发布,令威盛腰杆挺直了不少。
而信誓旦旦地宣称不做通用CPU的nVIDIA也开始显露出在超移动PC领域的野心。在6月份中国台湾省举办的Comptex展览会开展前夕, nVIDIA突如其来地发布了结合低耗电GeForce绘图处理器、音效处理器、影像处理器、高解析度影像处理器的单晶片Tegra,试图凭借在视觉计算领域的积累,以一匹“黑马”的身份在超移动计算领域小试牛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