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千亿级工业巨鳄“博世”百年发展史
博世的“三权分立”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1716.htm1901年,博世在斯图加特创建了第一家工厂。
1964年,非盈利的博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之后的罗伯特-博世基金)收购了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BoschGmbH)93%股权,成为绝对大股东。博世家族拥有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7%的股份。主要投票权(93%)转至新成立的罗伯特-博世工业信托公司。
博世公司的企业所有权和重大决议的投票权分属两个机构。至此,博世家族的产业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确定了一个三权分立的微妙制肘。这种花费了22年时间才筑建起的绝对平衡,符合罗伯特-博世最初的构想。
如今,罗伯特-博世慈善基金是欧洲规模最大的非营利机构之一,斯图加特罗伯特-博世医院所有者。基金的办公总部是罗伯特的故居,一幢有百年历史的大别墅。
“博世基金会和博世家族的联系非常紧密。基金会负载着家族长远愿景。通过将股份安全地保管在基金会,公司的未来得到保障。基金会本身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你可以把基金会看成慈善组织。这个慈善组织的特别之处,是它本身是一家大型公司的大股东,可又不做任何生意决策。”
“我的祖父希望可以用公司的盈利为公众谋福利,以前他做决策,决定公司的哪一笔收入来做怎样的善事。现在,则是罗伯特遗嘱中设定的公司章程保证目标实现。继任者花了很多年才把这样一种设想嵌入公司的组织结构里。”克里斯托弗对新浪财经解释说。
克里斯托弗把“博世章程”理解为:有限公司,基金会和博世家族三权分立。
基业长青的挑战
1940年,罗伯特·博世在斯图加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设了医院。
即使企业规模大如博世,也要对保持独立性时刻警惕着。
自1886年成立而来,博世公司只有6任CEO(包括罗伯特-博世)。菲润巴赫认为,高管层的绝对稳定,是抵制收购,保持独立的必备要素。
“罗伯特-博世定下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公司长寿,这要求公司在金融运行方面独立,资金富足。他把这些目标放在家族利益之上。”菲润巴赫对新浪财经解释说。
“按照创始人的遗愿,我们要保持增长。这个目标被量化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8%。管理层虽任务艰巨,可在过去50年,这个目标都是达成的。这8%里,有5%来自内部有机增长,3%来自于并购。”
为什么罗伯特-博世在遗嘱中要再三强调金融独立?
菲润巴赫对新浪财经解释说:“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罗伯特-博世发现,如果公司外部有人每天对公司运营指手画脚,那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赚取最高的利润。所以,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一定要保证金融独立。”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金融市场的逐利陷阱被无限放大。这也是为什么罗伯特-博世要求公司金融独立,而非借助银行贷款和证券市场。
“既然不能依靠金融市场融资,为了实现增长所做的投资都必须是我们自己赚的钱。我们有少量的银行借款,但是一些大的并购,最终还是要靠自有资金实现。这就是为什么8%的增长目标必须实现。”
“在金融市场,我们完全独立。不是我这么说,金融分析师们也是这么说的。”菲润巴赫对新浪财经称。
“我们在汽车行业如此强大的原因之一,是在创新领域有巨额投资。和上市公司不同,我们在做决议的时候,只要能够说明某一项投资长期而言对公司有意义,这个钱就可以花。”
总体说来,在研发领域,博世的投入是销售额的10%。菲润巴赫说,博世的竞争者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大概是销售额的3%到6%。
“很多德国企业认为,股东为大,企业所做的所有事情最终都是为了给股东牟利。这个观点是通行且错误的。我只能说,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同等重要。”
家族企业如何长寿这个问题是近些年探讨的热点,对于“基业长青”这个问题,博世家族是这么看的。
克里斯托弗认为: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质,起码在创业之初是有的,但随着企业不断创新改进,很多企业不知不觉把自己给丢掉了。
“这反倒是家族企业的好处。因为家族企业融入了家族的因素,家族的价值和凝聚力是一间公司辨识度很高的身份符号,容易长久保持。与此同时,由于不是上市公司,家族企业在做规划和制定策略时,不必受到季报半年报的禁锢,而是考虑一代人,或是下一代人的利益。这样制定出的策略更长期。”
“有一个挑战是对所有企业都存在,就是如何保证不要失去自我。”克里斯托弗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