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机器人 > 设计应用 > 米特拉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具有拟人属性的高性能驱动系统

米特拉人形机器人的设计与制造:具有拟人属性的高性能驱动系统

作者: 时间:2025-03-07 来源:EEPW编译 收藏

尽管的概念源于模仿人类运动的目标,但现有系统在运动优雅性和效率上仍与人类存在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关键原因在于当前在运动学、动力学和驱动特性方面与人类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与人类特征高度相似的优化来缩小这一差距。为此,我们构建了详细的驱动组件机电建模框架,并基于该模型对机器人驱动系统进行多目标优化(目标函数基于前期研究成果)。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高效能驱动系统的设计,还优化了结构部件的质量与惯性分布,使其更接近人类。通过该设计流程开发的人形机器人米特拉(Mithra),初步测试表明其在类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方面达到设计目标,并具备爬楼梯、深蹲和奔跑等任务所需的驱动能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2503/467793.htm

引言 

人类运动力学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已能在复杂地形上实现稳定、柔顺且自适应的运动。受此启发,大多数腿式机器人通过模仿人类下肢结构设计机械腿,以适应人类环境并促进有效交互。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已被应用于仓储物流、军事任务、救援行动和医疗辅助等领域。

在双足机器人拟人化腿部设计中,需在灵活性、稳定性和能效之间进行权衡。基于McGeer被动步行机的Ranger和Denise实现了高能效运动,但牺牲了鲁棒性和多任务能力。而Atlas和ASIMO等机器人虽能在真实环境中展现出色的运动能力,但其运输成本显著高于生物系统。MIT Cheetah、ATRIAS等机器人则尝试通过高扭矩、可回驱的驱动系统平衡多任务能力与被动动力学特性。然而,这些机器人的腿部结构与人类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其无法完全复现人类运动的高阶特征,如关节协调和摆动相的腿部惯性利用。

本研究在前期提出的矢状面拟人化腿部优化框架基础上,将其扩展至三维空间,并详细阐述了该框架在新型人形机器人平台Mithra开发中的应用。基于人类平均数据和标准行走/奔跑轨迹,定义了Mithra的尺寸、关节活动度、运动学及驱动性能指标。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

双足机器人设计现状

机械结构 

腿部运动学结构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特征。ASIMO、HUBO等机器人采用全拟人化下肢结构,通常包含3自由度髋关节、1自由度膝关节和2自由度踝关节。这种六自由度模型能够有效模拟人类下肢的主要运动模式,并便于逆运动学求解。

图片1.jpg

传统串行关节设计(图1a)虽简化了机械与控制,但会增加腿部惯性,影响动态性能。为降低惯性,驱动单元常通过连杆或皮带传动实现离轴布置(图1b)。WALK-MAN等机器人则采用曲柄连杆机构(图1c),通过机械增益降低驱动扭矩需求,提升腿部刚度。并联机构在踝关节的应用可进一步优化结构紧凑性。

仿生设计通过双关节驱动和张拉整体结构模拟人类肌肉骨骼系统,可降低控制带宽需求并提升能量效率。然而,多驱动协同控制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驱动机制 

电动驱动因控制简便、能量传输高效成为主流选择。高减速比传动系统可提升扭矩密度,但会影响环境适应性和冲击鲁棒性。串联弹性驱动(SEA)虽改善了力控制性能,但降低了驱动带宽。

随着无刷直流电机(BLDC)技术的发展,直接驱动概念逐渐普及。MIT Cheetah的准直接驱动(QDD)系统通过关节力控制实现了动态运动,但存在电机体积大、高速扭矩受限等问题。液压驱动虽具备高功率密度,但能效低、系统复杂,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米特拉概念设计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开发了具备以下目标的人形机器人Mithra: 

- 体型参数:身高1.75m,体重75kg(接近成年男性平均值) 

- 运动能力:六自由度下肢结构,关节活动度与人类相当 

- 动力学特性:肢体质量与惯性分布接近人类 

- 任务能力:3m/s奔跑、爬楼梯、深蹲等 

- 结构简化:刚性躯干设计(无头部及手臂) 

图片2.jpg

下肢采用标准六自由度配置(图2b):3自由度髋关节(偏航-滚转-俯仰顺序)、1自由度膝关节和2自由度踝关节。髋关节采用同轴驱动以简化控制,膝踝关节通过连杆机构实现离轴驱动,以降低摆动相惯性。

设计优化框架 

本研究将前期矢状面优化框架扩展至三维空间,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 

1. 最小化能耗:基于人类行走/奔跑轨迹计算电机能量消耗 

2. 最小化被动阻抗扭矩:以奔跑支撑相的未建模动力学为指标 

3. 最小化步长时间:通过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评估快速恢复能力 

图片3.jpg

最终设计

机械结构 

- 髋关节:三同轴驱动单元,通过球面关节实现三自由度运动 

- 膝关节:平行四边形四连杆机构,驱动单元位于大腿中部 

- 踝关节:空间并联机构,耦合两个驱动单元实现屈伸与内外翻运动 

- 足部:基于HuMod数据库设计,集成应变传感器检测地面接触 

通信架构 

采用1kHz实时控制系统,通过CAN总线与器通信,EtherCAT连接微控制器单元(MCU)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图片6.jpg

验证实验与结果 

Mithra关节活动度与人类及其他机器人对比表明,其设计有效复现了人类下肢运动范围。

与现有机器人相比,Mithra在关节扭矩和速度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膝关节比扭矩达4.2 Nm/kg,满足人类奔跑需求。

关节回驱扭矩仅为最大扭矩的1%,自由摆动实验验证了其高柔顺性。

 

图片7.jpg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多目标优化框架实现了类人化人形机器人Mithra的设计,其机械结构与驱动系统在能效、动态性能和回驱性方面达到预期目标。未来工作将聚焦于步态控制算法开发,验证其在复杂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并探索其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