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最大的雷区 百度先趟为敬了
2016年9月1日,百度世界大会以人工智能“百度大脑”一以贯之,推进决心前所未有。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9/296497.htm但在我看来,还不够狠。
百度没有断舍离的决心,但也没有断舍离的必要。李彦宏在用一种不冒进的方法,试图解决他在几个月前提出的“百度的问题在于太久没有推出新产品”。然而,即便是今时今日用一个主会场五个分论坛来讲百度的人工智能,依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百度的不冒进体现在,推动AI走向产品走向业务时,百度选择了尽可能熟悉的领域,寻找客群特征一致的新合作伙伴。尽最大可能不改变自己原有的商务团队和流程。
但这也是百度最大的冒进——人工智能商业化这件事,谷歌和苹果都还没到摘果子的时候,而百度率先上了。

AI商业化雷区 全因AI不是产品
为什么说AI商业化是一个雷区呢,因为AI并不是具体的产品。也无法准确地在商业上定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服务,或者提供什么样的功能。
AI的计算构架并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个人电脑,无法用CPU还是主板还是操作系统来作比喻。
我们可以更加玄幻地理解为,AI就是一段DNA切片,一种原始的蛋白质,可以吸收营养(数据和训练)成长进化成为地球上的几乎所有生物。或者如李彦宏演讲中所说,百度大脑相当于一个智力只有3岁的小孩。我们可以准确的预言这个小孩一定会长大到5岁、10岁。但你无法预言这个小孩会成为教师、士兵、或者政客,无法预言他会赚到多少钱,无法预言他长大后会付给你多少钱。
一个基础的AI具有无限的应用可能性,什么都可以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AI离产品化非常遥远。对于一个跑在数据中心机组里的AI来说,必须由专业人士用专门的语言及输入工具去交互、校正、循环反馈。AI是一个驱动产品的引擎,比如一个机器客服——自然语言自动回复系统,AI驱动这个系统工作,随着AI能力的提升这个系统对语意的理解和回复速度精度都在提升。但这个系统不是AI本身——它是AI操控的一个傀儡。
我们对于AI理解的最大障碍在于,很容易把当下的AI当做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不,他们完全不是同一回事。互联网本身是产品,即便非常初级,也能直接与user进行人机交互,连接设备终端,展示web页面,发送资讯。互联网进入民用的第一天起,最有用的互联网功能大部分都被定义了,邮件、IM、网页,加密与解密(对,支付与电子商务的技术本质就是不断的加密和解密)、甚至是游戏。但AI——直到现在,我们仍不知道未来的AI世界里,最常用的功能是什么。
互联网本身就是产品,本身就有承载商业模式,创造收益的能力。但AI,必须和具体的产品具体的行业相结合,才能顺利的发展商业模式。
百度大脑在尝试几乎所有可能在未来重度依赖AI的行业应用——但是,这些产品都尚未成熟或尚未被验证。而百度信心满满要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看到商业化的进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