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消费电子 > 业界动态 > 车联网的现实与困境!

车联网的现实与困境!

作者: 时间:2016-03-31 来源:虎嗅网 收藏
编者按:从08年国内开始提到车联网,到2010年后各大车厂陆续发布车载系统,每年都能看到轰轰烈烈的车联网论坛沙龙和发布会,以及各种牛逼哄哄的新概念,车联网已经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并非技术的进步,每一年都是中国车联网的元年,然而从未到来,车联网已经走入歧途。

  这不仅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的想法,更是汽车工程师的想法。他们实在被车载系统复杂的人机交互需求搞烦了。采用映射方案,汽车工程师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情,而信息娱乐归手机APP们负责吧。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3/289072.htm

  但是,问题并不会自己走掉。举几个UI的例子,前面说过,车机屏在中控台(HUD的还不是主流),屏幕其实在驾驶人右侧。如果这个APP设计有左侧的菜单栏或按钮就不容易看见。车机屏在白天会被阳光晒到,除了屏幕玻璃要能去反光,界面背景色也要有较大色差以方便区别;而到了夜间又要防止屏幕太刺眼。车机操作要尽可能少,因此拖拉滑滚要改为点击,并且要有明确的点击按键。这些差异就意味着,如果要做好一个适合车载系统的APP,界面几乎要重构!那么,又有多少APP会为了一个小众市场,去做这样的修改呢?

  困境的内因,则是建立不起来一个有效的生态。

  传统生态圈,包括车厂、零配件供应商,后装厂商,电信运营商,地图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等。近几年,互联网企业从服务供应商角色开始尝试主角身份,例如阿里和百度。

  从技术上讲,车载系统要有效独立于手机系统,必须能提供手机无法提供的服务,例如安防,同时能降低成本能让用户接受,使得服务真正能够覆盖到市场。从这个角度看,的核心还在于主机厂。这不仅仅指ADAS等高科技技术,而是说如果没有主机厂提供基础服务,其他各家的努力也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喜马拉雅一直尝试扩大汽车用户市场,但是如果用车机解决不了流量问题,用手机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尝试推车载硬件。然后就遇到所有车载硬件的共同问题,各种车型点烟口不尽相同,怎么接电?怎么安插?

  车险UBI也是最近的热门,为此出现很多OBD产品。可是OBD真能准确记录车辆驾驶行为和碰撞记录吗?如果仅考虑对车速和轨迹的判断,百度地图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要是能严格判定撞击的方向、角度和力度,恐怕还是需要TBox 来解决。一个设计不佳的OBD在颠簸路面上就可能自己松脱了。

  模式和价值导向影响车联网行业发展

  再说说模式,传统产业圈的模式,由车厂或一级供应商牵头,组织其他各家作为二级、三级供应商,形成一条产业链,每级向上层收费,车厂最终向用户收费。对于车厂来说,卖车是其核心,汽车销量是各级领导背负的业绩指标。车联网其实是卖车的噱头。

  对于车厂来说,投入几千万进行底盘或者变速箱的研发,可能2~3年过去连个动静都看不到,而领导任期已过了一半。但是车联网却是一条捷径,只要加个APP,今天就可以和这个互联网大佬谈战略合作,明天和那个国际品牌谈共同开发,起码媒体曝光度足够了。

  但实际投入去整合产业链,主机厂们不仅是不懂,更重要的是缺乏真正的决心和视野。何为真正的决心呢,就是为车联网制定统一的标准,从硬件接口到数据格式做到开放性。然而车厂们是把车联网作为噱头互相攀比的,把自己的系统作为各自品牌的代言人,进一步造成下级供应商各自站队,不仅不能统一,反而加剧分裂。

  由于是销量导向和营销导向,车厂车联网系统的主导部门往往是市场部,他们更关心每年A级车展的话题,而不是整合资源。同样是这个道理,越是基础薄弱的车厂,越是希望能在车载系统上玩些花样放大招,而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愁用户的车型反而趋于保守,不求掉队即可。这也是车联网叫好不叫座,貌似热闹普及率却不高的原因。

  对后装厂商来说,他们倒是真想能提供统一市场的产品,但是核心接口和协议都在车厂手里,深圳厂商们通过破解手段提供的解决方案,要么只能对某款车型定制,要么只是提供简单服务,综合能力还是输给手机。后装貌似有量,但细分程度比前装更厉害。因为后装需要进行车辆改装,渠道成为关键因素;后装厂商的大部分利润也被4S店、美容店划走。系统成本越高,渠道加价也越高,用户接受度越低,资金周转周期越长,因此后装厂商更乐意提供简单的小成本方案,其产品的技术完整性也相对较低。

  对运营商、地图供应商来说,汽车市场毕竟是整体市场中一个较小的份额,他们乐得参与,但绝不会化大力气去主导整合。

  互联网企业则是懵懂的,开始以为开辟了一大片蓝海,然后发现所谓的蓝海被划分支离破裂的小片。例如阿里和上汽合作,上汽的确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可是里面又分了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上汽自主品牌,这三家之间的关系,比淘宝,天猫,支付宝之间复杂的多。接着意识到所谓的小片,还不是池塘而是沼泽地,互联网人的开发模式和汽车行业完全对不上。

  以微信为例,不止一家车厂想要和微信合作,在车机屏上接入微信应用。但仔细一想,要实现操作安全且方便,并没有那么简单。最好的方式不是通过触屏,而是方向盘按钮。这里就涉及到方向盘按键信号的对接。从微信团队的角度看,整个汽车市场只是众多想与之合作的一家;但是从车厂角度,都想把微信上车作为自有品牌的独特亮点。微信团队其实不可能和一家家车厂分别谈合作,而就算是最大的上汽集团,其用户体量比起招行,万达来说要小得多,而开发难度要复杂得多。

  因此中国车联网困境的最大内因,就在于处于核心地位的车企不愿意合作开放统一标准,从而使得真正的车联网企业有机会在此基础上开发成长。同时,车厂把车联网作为销售噱头而不是运营手段,Tier1供应商能拿多少费用就做多少事,生态链中的其他各家也乐得把车厂作为冲头,从其研发费和营销费用中分一杯羹。



关键词: 车联网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