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美国困局何解?妥协是唯一选择!
没有一个国家具备反抗的能力,这就是基本的事实。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3/288299.htm德国、法国都力图做过自己的搜索引擎,失败;日本力图做过自己的操作系统和CPU,失败;瑞典曾经有自己的数据库MySQL,被收购……就连一家手机公司诺基亚最终被收购而死的都有点蹊跷。信息产业生态链高度复杂,小国难以独存、弱国没能力开发,这使得欧洲在信息产业时代的存在感很弱;而日本受限本土市场的狭小,文化扩张力不足,最终选择保留部分零部件产业,韩国、台湾更是只能做中下游。
这就是国际关系里的基本事实,也是产业竞争力差距的基本事实:接受裸奔,但无可奈何,这是高维打低维的差别。与当年欧洲人进攻印第安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与麦哲伦们靠几艘战舰消灭一个国家没有根本区别。即使北美强大如Apache这样的印第安部落,能抵挡进攻多年,但是也无力反击;即使西拉普拉普杀死了麦哲伦个人,也无法弥补武器上的差距。
当中国发起去IOE行动时,所能做的也不过是一项学习美国的、变相的《政府采购法》,只不过是希望把美国的部分产品屏蔽在政府、金融等核心系统之外,而对更多的美国产品则无能无力。如果说这是希望摆脱裸奔,也不过是先多一个裤头。
但当中国更进一步,开始全力做自己的IC产业,当中国在量子通信、物联网等领域有一些新进展的时候,虽然依然差距巨大,已经引起了美国足够的反弹。在美国新一届政府即将上台前,美国率先给出了要价,把皮球踢给了中国。
而中兴,就是这次要价的人质。美国也在尽可能拖延中国摆脱对其高科技依赖的时间窗。
妥协是政治语言
中兴不过是一家电信设备和手机企业,美国方面的损失被均分到了几百家供应商身上,中兴却要面对100%的损失。没有一家中国IT整机企业有能力对抗美国的产业链,也不可能对抗美国政府。只要禁运时间足够长,中兴的现金流就会断裂,客户也会流失,完全有破产的风险——这是无需回避的事实。
中兴所能做的就是妥协,毫无疑问,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作为一家有近8万员工的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涉及的数十万岗位……中兴会愿意妥协。妥协是为了自己的纰漏担责,但是远大于应得处罚的结果也只能认命。
这时候,关键是要知道美国的要价到底有多高?如果是经济上的制裁,或者涉事人的法律责任都是企业层面的事情;但是,如果这种要价继续提高呢?这时候,就是中兴自己很难解决的问题了,需要更多的参与方去解决。
但是,问题并非无解。因为目前的格局下,美国没到和中国揭蛊翻脸的时候,更多的是暗战,两败俱伤、独伤中兴也达不到美国的战略利益。比较可预期的未来是:中国继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这不可阻挡,但是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接受5-10年内依然落后的事实;美国也希望继续保持一些独特的产业控制权,希望尽可能多的获得现实的利益和未来的利益,特别是要杀鸡儆猴,维持产业链的控制权。
至于中兴,所能做的就是先把企业端能妥协的做好,努力促成问题的尽快解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