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手机与无线通信 > 业界动态 > 本是伯仲之间的中兴和华为 为何今日差距却如此巨大?

本是伯仲之间的中兴和华为 为何今日差距却如此巨大?

作者: 时间:2016-01-18 来源:第一财经 收藏
编者按:一向“求稳”的侯为贵,此时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多年来坚持“稳健、平衡”的行事风格,考虑以变制变。

  “未来总有一天,出于某种原因,每个人都会有退休的时候。当公司状况良好而且运营正常时,我会退休的。”3年前,已经71岁的侯为贵穿着他喜欢的浅蓝色衬衫、藏蓝色夹克出现在通讯的换届选举上,身形清瘦但精神依然饱满,当时他已经向外界释放出了退休的意愿。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01601/285850.htm

  1月7日晚间,通讯的一纸公告正式宣布了侯为贵作为“舵手”时代的结束——担任中兴通讯董事长12年的侯为贵表示不再参选新一届董事会,新的人选将于3月份选举宣布。

  从1985年深圳一处杂草丛生的简易房内开始创业,侯为贵坚持了30年,完整地经历了中国通信技术从落后到崛起,再到赶超的过程。“曾经看过侯创业时的一张照片,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工棚里,煮一盆菜围在一起吃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侯为贵无疑是为中国通信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通讯专家项立刚对说。

  对于未来,侯为贵表示,不在其位就不再参与,也不需要参与了, “我今年就要75了,人生总要有不同的阶段。”

  “但事实上,没到正式退休的那一刻,董事长是闲不下来的,上个月他还去了一趟海外,到公司的海外驻点走了一圈。”中兴内部人士利乐(化名)告诉本报记者。

  不一样的创一代

  1981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作为航天691厂技术科长、技术专家的侯为贵被选派前往美国负责技术和设备引进。1985年,43岁的侯为贵来到深圳,创办了深圳中兴半导公司,由航天691厂和运兴香港电子企业及另外一家国有企业三家联合投资,这就是中兴通讯的前身。

  创立初期的中兴,和大多数中国公司一样,经营着“三来一补”业务。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步中的中国通信行业炙手可热。侯为贵也在摸索尝试中发现了通信设备的商机。

  1986年,侯为贵用做贸易挣来的钱成立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领域,1989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中兴也随之转型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到1992年,中兴合同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

  有人说,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国际市场。80年代的“七国八制”,中国通信市场被国外巨头所垄断,以“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与国外巨头一边学习一边竞争,终于闯出一方天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侯为贵作为技术专家的敏锐嗅觉和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当时弱小的中兴是很难争得立足之地的。

  前10年的发展,让中兴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也在产权模式上进行了创新。1993年,侯为贵推动了中兴第一次产权改革,与30多名自然人组建了民营企业中兴维先通;与691厂、深圳广宇工业合资成立了中兴新通讯,两家国有企业控股51%,维先通占股份49%,并由后者承担经营责任,侯为贵出任总经理。

  这一举措开创了国内“国有控股,授权经营”的混合经济模式,也奠定了中兴以后的发展基础。

  实际上,出生于1941年的侯为贵,和联想的柳传志、长虹的倪润峰、的任正非、万向的鲁冠球这些声名远播的企业家同属于一代人,不同的是,在第一代企业家群体中,侯为贵几乎是最低调的,鲜有采访及内部讲话流出。

  “这和侯总的出身背景有关系,他做过老师,有读书人的简朴和务实。”利乐说。

  侯为贵也曾说自己是一个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表达的人,“我的性格内向一点,这不一定是优点,对于管理企业来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管理企业各有各的招数,最后看的是结果。”

  “他不像任正非,任正非有一点‘酒肉穿肠过’的感觉,侯为贵有点像‘道’,很多时候他吃素,在修行。”一名曾在中兴任职多年的离职老员工王安(化名)如是评价侯为贵。

  “我第一次跟侯总接触是在1992年初,他戴着一副黑色眼镜,有长者的和蔼可亲,跟任正非那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感不一样。侯总和员工之间是一种咨询式的交流:你看看这个怎么样啊?你有什么想法啊?都可以谈。他为人非常大度,不斤斤计较,发火的时候也不会大声吼叫。” 另一名在中兴、均任职过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秀才”和“兵”

  “一个卓越的企业总体上的表现,是能掌握好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之间的平衡。中兴通讯距离卓越的企业还有一些距离,但我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投资者和股民希望企业的业绩每个月都在上升,但他们更多看到的仍然是短期利益,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不能只顾当期利润而忽略长期发展。”在侯为贵的众多决策发言中,平衡是一个被提及频率非常高的词。

  在侯为贵看来,如果领导者只考虑五年以后怎么样,现在就要赔着做五年,这肯定不行,企业这样经营,股民肯定要拿脚投票。从投入到产出,三年的时间大家还能接受,如果超过五年,通常企业很难承受。这种事做多了,企业就活不下去了,能掌握好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和当期经营的平衡,就是个比较好的经营者。

  “侯总的风格比较务实、稳健,不像任正非敢‘赌’因为如果赌输了,可能结果就跟大唐一样,大唐赌TD,就没有赌赢。”王安说。

  事实上,不仅仅是内部员工,同行、供应商以及合作伙伴都会经常把中兴和华为拿来做比较,毕竟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年龄相差无几,都在80年代选择了创业,都选择了电信领域,业务高度重合。

  但从管理风格上看,侯为贵和任正非却各自有着鲜明的特点。

  侯为贵上学时是尖子生,毕业后教了两年书,后来进入691厂,从技术工人到车间主任,再到技术科长,始终是厂里技术水平最高的专家,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他属于典型的知识分子类型,稳健,很少有过激行为。相较之下,任正非虽然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但当过兵,军旅生涯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他也把很强的军人气质植入到华为当中,比如绝对的服从、执行,超高的工作强度,狼性精神等,在经营上也敢于冒险,不循常规。

  “任正非军人出身,对过往那个时代的信仰也好、崇拜也好,造就了敢于大手笔去战斗的风格。比如说华为的股票,有分红的权利没有投票的权利,在深圳特区这样做是可以的,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没有第二家。所以他做了很多创新,对于不是必胜的事,愿意赌的性格在任正非身上显露无遗。”王安对记者说,而作为工程师出身的侯为贵比较强调沟通,为人宽容,强调经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关键词: 中兴 华为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