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才刚刚开始
1943年,IBM创始人Thomas J. Watson曾说:这世界上只需要5台电脑就够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143175.htm小公司的困境
有很多小型的芯片设计公司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正在开发一款新产品,需要大量的仿真、验证等工作,这些工作带来了庞大的计算量,但同时又不得不面对产品上市的时间压力。这时候,常常会有两种选择:购置更多的软硬件资源,满足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计算需求;或是减少仿真、验证等工作的重复次数,降低计算量——这两种选择代价都很大,前者将造成庞大的购置和维护成本,且这些软硬件资源在大部分时候处于闲置状态;后者将造成产品品质的下降。而大部分的小公司往往会委曲求全选择后者,这可能也是小公司产品品质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小公司一直都在面对的困境,必须在成本和品质之间做出博弈,最终结果却往往是不高的产品品质,这似乎不是再来5台电脑就能解决的问题。
Plunify这家小公司
最近,来自新加坡的Plunify公司——同样是一家小公司——打算要进军中国。Plunify是一家专门针对半导体芯片设计提供云计算应用平台的公司。Plunify租用亚马逊公司的云服务,搭建了一个大型的开发平台,包含非常全面的FPGA开发工具,甚至是一些很陈旧的版本。设计公司可以在Plunify的平台上选择要使用的开发工具,自定义虚拟设备的数量和性能等级,依托云端强大的计算性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往同样的计算量,同时也避免了在软硬件资源上的巨大投入,能很好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Plunify的角色像是一个操盘手,通过整合大量不同的计算需求,最大限度地对冲掉短时间内大量计算需求(或者长时间内资源闲置)的风险,使得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计算需求能够稳定可循,从而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大量的小型计算需求,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计算需求,在为设计公司节省成本的同时,也在云服务提供商和设计公司之间赚取服务差价,实现双赢。
未来的格局
从Plunify的例子看,似乎可以看到未来IC设计乃至整个科技领域的一个新格局——全世界只需要几个数据中心就够了:最上层是本地用户,运行一个简单易用的客户端,进行重复性低、计算需求相对较低、需要大量人为干预的研发工作;中间层是针对不同领域需求而定制的平台提供商,负责连接上层的本地用户和底层的数据中心,预估、协调本地用户的计算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传递给底层的数据中心;底层的数据中心任务则很简单,安全、稳定、高效地完成收到的计算任务。
这一格局的实现,对于IC设计、整个科技领域,将是一次飞跃,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层的用户需求一直都存在,底层的计算大鳄正在逐步涌现,例如最大的是亚马逊(甚至超过了NASA),Google、微软、雅虎等众多公司都想雄霸一方。现在最为欠缺的,是中间层各领域的平台提供商。
云里雾里
但是,不论云计算有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安全,多么的稳定,好比武侠小说里所说的有一身横练的功夫,虽刀枪不入,但始终有一个罩门:万一有那么一天,客户端设备连不上网络了,网络不通畅是大家都经历过的事实。云计算建立在网络之上,网络连接便成了云计算的死穴,必须牢牢护住,这也是Google要自己铺设光纤网络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而言,人们对于把数据寄存在他人服务器中的做法还无法全盘接受。原因很简单,对于用户来说,数据的信托风险太大,一旦外传,无法追回。特别是在中国,用户普遍不信任云服务的数据安全性、私密性,目前对云服务的使用也普遍仅限于非敏感数据的存储备份。比之于云,银行业经过数百年才取得人们的信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云要让普罗大众完全接纳被信任云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里是中国
也许托Thomas J. Watson的预测并没有错,在云计算时代,这个世界只需5台电脑,最强的一台叫亚马逊,再加上谷歌、微软等、雅虎等。但是,这还不够,中国还需要额外的5台电脑,它们可能是阿里、百度、华为等等。这是Plunify来到中国的困境之一,与外部相对隔离的互联网状况是这个年轻公司还未能完全学会的游戏规则之一。
笔者认为,Plunify是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有不少这样的小公司,有好的点子,也有自己的技术,拿到了初始的投资,也开始有了一些稳定的客户,可能也已经开始盈利,但未来的路线却并不十分平坦。现在,Plunify想做的,是来尝尝中国市场这个大蛋糕。笔者认为,Plunify现在最需要学习的,是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Plunify亟需找一家稳定可靠的国内云服务提供商,不要低估中国市场的规模,也不要高估用户对云的接受度,需要努力引导用户去接纳云,也需要等待用户接纳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