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EDA/PCB > 业界动态 > 中国台湾芯片帝国背后的隐藏建筑师

中国台湾芯片帝国背后的隐藏建筑师

作者: 时间:2025-07-21 来源: 收藏

在台积电诞生的几年前,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卡弗·米德(Carver Mead)悄悄埋下了半导体崛起的种子。一本新书揭示了他的访问如何塑造了的芯片设计生态系统,台积电为何取得了早期的成功,以及失败的日本与存储厂商合并可能如何改变了科技历史。

台积电创始人Morris Chang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接受口述历史采访时曾承认,纯代工厂的商业模式部分受到加州理工学院教授Carver Mead的启发。

在德州仪器 (TI) 工作期间,Chang 阅读了 1978 年由 Mead 和施乐 PARC 研究员 Lynn Conway 合着的《VLSI 系统简介》一书。

这本开创性的文本——通常被描述为 IC 设计的“圣经”——引入了一种突破性的设计方法,将 IC 设计与制造分开,催化了半导体行业的范式转变,称为“米德-康威革命”。

在 DARPA 的资助下,Mead 继续开发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的早期基础,为 Synopsys 和 Cadence 等公司铺平了道路,并引发了美国 IC 设计创新的激增。

张氏可能没有意识到,在他被聘为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负责人(ITRI)的五年前,这位传奇的山羊胡子学者已经通过工研院将世界上最前沿的半导体设计革命带到了中国台湾。

米德曾预测,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兴起,半导体行业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器件设计将变成系统设计,制造将演变为'代工服务'。

在新书《从边缘到核心: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如何成为世界之心》中,工研院前院长、台湾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施金泰(Chin-Tay Shih)和前经济规划与发展委员会部长、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陈泰杰(Tain-Jy Chen)讲述了米德如何在中国台湾“找到他的弟子”——他的愿景最终在那里生根发芽。

时任工研院集成电路中心主任的施振泰回忆说,工研院校长方贤齐的朋友的女儿,恰好是米德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她提到她的教授想去台湾。

然而,米德参与美国国防部项目使得他的身份变得敏感,他要求对自己的行程保密。

施振泰在米德的著作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经审阅过米德的著作,这要归功于孔祥重(孔祥重)提供的早期预印本,孔祥重当时是一位有前途的年轻学者,后来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哈佛大学盖茨教授。施大惊:芯片真的可以用计算机设计吗?

在米德访问期间,施成为他事实上的主人,甚至带他去太鲁阁周末旅行。他们的出租车司机——一名暑假回家的大学生——恰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让米德对台湾的人力资本水平印象深刻。

受到所见所闻的启发,施经常访问美国大学,参观米德带头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课程。

他被一个新想法所震撼:没有深厚半导体知识或资本的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现在可以设计芯片,甚至创办公司。

“这非常适合中国台湾,”Shih 回忆道,并指出这种新的设计驱动模式如何适合中国台湾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台积电的首次利润来自国内市场

Shih 领导的 VLSI 项目——后来为台积电奠定了基础——深受 Mead 愿景的影响。

1982年,工研院电子研究与服务机构(ERSO)成立联合设计中心,购置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宏碁、神通等民营企业培养IC设计人才。

Morris Chang 后来指出,虽然 Mead 暗示了建立专用铸造厂的可能性,但“当时还没有纯粹的铸造市场”。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市场还不存在,台积电是如何在第二年实现盈利的?毕竟,台积电的成立是在米德的书出版几年后才成立的。

根据《从外围到核心》报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与中国台湾蓬勃发展的 PC 行业相结合,催生了一波本土 IC 设计初创公司,例如成立于 1987 年的硅集成系统 (SiS),为台积电提供了新兴的国内客户群。

在自传中,Morris Chang 证实,台积电前两年的收入完全来自国内客户。到 1988 年,中国台湾已经拥有 50 多家 IC 设计公司,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 IC 设计集群。

这些客户主要供应中国台湾岛内的 PC 行业,生产 CPU 芯片组等需求芯片。

Shih 和 Chen 的研究表明,1989 年至 2001 年间,中国台湾 IC 设计产量的不到一半用于出口,这凸显了当地需求如何为台积电提供了“第一桶金”。

这本书的这一见解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问题。

日本的过度自信如何导致错过了PC时代

书中阐明的第二个谜团与上述中国台湾个人电脑行业的繁荣有关。

正如宏碁联合创始人 Kenneth Tai(邰中和)在我的播客中曾经说过的那样,“中国台湾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抓住了 PC 浪潮,但日本没有。

我经常思考这句话。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 1980 年代和 90 年代主导消费电子行业的日本在个人电脑行业几乎没有发挥任何重要作用。

在他们的书中,施和陈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日本的“过度自信”。

在消费电子产品的黄金时代,日本政府在 CRT 电视、录像机和游戏机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错误地认为它可以在个人电脑市场复制这一成功。

他们押注于 NEC 的 PC-98 平台,该平台在 1980 年代主导了日本市场,但最终输给了兼容 IBM 的 PC(主要是中国台湾制造)和 Apple Mac。

“日本在 PC 行业失败了,因为它选择了一种与更广泛的全球系统隔离的技术架构。这一决定阻止了日本计算机扩展到境外,“Shih 和 Chen 写道。

这次失败产生了连锁反应。如果没有全球竞争力,日本的 PC 制造商就无法支持其国内 DRAM 产业,使其在后来的几年中容易受到韩国的竞争。

为什么中国台湾在DRAM上失败

这本书为我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台湾科技行业长期存在的困境:为什么中国台湾的晶圆代工业务如此成功,而其 DRAM 行业却如此惨败?

很少有人比 Shih 和 Chen 更能回答这个问题。在担任工研院副总裁期间,施展泰支持了旨在开发本土 DRAM 技术的亚微米项目。这是继 RCA 和 VLSI 之后的第三个重大半导体计划。

陈泰基作为经济规划与发展委员会部长,精心策划了一项由政府资助的计划,将陷入困境的中国台湾存储公司与日本的埃尔必达公司合并到中国台湾存储器公司(TMC)项目中(最终失败)。


评论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