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编辑观点 > 百亿估值: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底前递交IPO申请,腾讯阿里押注

百亿估值:宇树科技计划在2025年底前递交IPO申请,腾讯阿里押注

作者:陈玲丽 时间:2025-07-08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机器人赛道“当红炸子鸡”「」再度成为焦点。据悉,计划在2025年底前递交(首次公开募股)申请,上市地点大概率先选择A股,后续择机再登陆港股。

为筹备上市,近期动作频频。2025年5月29日,公司名称由「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主体类型已由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宇树科技曾回应“这是公司运营方面的常规变更”,但外界认为或许是为了铺路,此举可视同完成股改。此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6月18日,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完成了注册资本变更,从288.9万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3.6亿元人民币,增幅高达125倍。

在融资方面,6月19日,媒体报道宇树科技于近期完成了始于去年C轮融资的交割,、中国移动、系资本、吉利控股等产业巨头悉数入局,据悉融资金额接近7亿元人民币;以及,首程控股有限公司(00697.HK)旗下首程资本所管理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完成对宇树科技的追加投资。

· 中国移动需要5G+机器人构建工业物联网生态闭环;

· 、蚂蚁瞄准未来家庭服务入口的“具身智能”终端;

· 吉利则意图打通“造车”与“造人”的柔性制造链路。

640.png

公开资料显示,自创立以来,宇树科技已经完成过10轮融资,公司估值已到120-150亿元区间。

这家风口之上的机器人企业,一定程度映射出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态势,2025年被业界称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除了宇树科技,其他的明星机器人项目例如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都在加速探索不同的技术路径与市场策略,并且都得到了更多的资本加持。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创立的智元机器人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B轮和B+轮融资,第三方调研机构认为智元机器人估值可达150亿元;北大“90后教授”王鹤创立的银河通用在6月份完成一笔11亿元B轮融资,创下了具身智能领域单笔融资纪录。

回顾宇树科技的发展史,从2016年只有王兴兴一人,到2025年完成C轮融资,一共走过9年:2016年,从大疆离职后的王兴兴创立宇树科技,并拿到现银河通用合伙人尹方鸣的200万元天使轮投资;2017年,宇树科技推出首款面向消费级市场的四足机器人Laikago;2023年8月,宇树科技正式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H1,成为国内第一台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宇树科技作为一家备受瞩目的机器人公司,是全球首家公开零售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并最早实现行业落地的公司,在国际上的热度超过了行业前辈波士顿动力,在国内几乎承包了整个机器人赛道的热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机器狗年销量高达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69.75%的份额,在人形机器人领域,2024年宇树实现交付量突破1500台。

6月26日,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今年3月,宇树科技早期投资人、SevenUp Capital创始人赵楠透露,自2020年以来,宇树的财务报表每年都保持盈利状态。宇树也回应,这一消息属实 —— 这与大众眼中、机器人企业都是“烧钱换营收”的印象大相径庭。

640-2.png

2025年蛇年春晚,宇树H1人形机器人以“扭秧歌”形式亮相,完成全球首次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集群式表演,涉及全身运动控制和自主队形变换,引发全民热议。实际上,宇树更具有意义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AI硬件平台,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将原本昂贵的、极具门槛的机器人技术和赛道,带给了更广泛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对全球机器人科研探索进程来说,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人形机器人方面,该领域的标杆之一仍是美国的Figure AI。这家2022年才成立的初创公司,短短三年时间估值飙到近400亿美元(约2900亿人民币)。Figure AI的创始人Brett Adcock持续在社交媒体上发机器人视频,宣称自家机器人能拧螺丝、倒牛奶、煮咖啡等等,Brett放出Figure 02做快递分拣的视频,它把快递逐个码放整齐,让条形码朝下,方便扫描仪识别,而且这一连串操作完全是由端到端通用控制模型Helix自主驱动。

不同于Figure聚焦高附加值场景,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更倾向于做通用平台型的人形机器人,例如宇树就凭借自主硬件制造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在产品落地速度和量产节奏上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640.jpeg

谈及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时,王兴兴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商业应用场景尚未成熟,家庭场景的落地挑战较大,需要逐步推进,而工业、农业领域的应用可能更快渗透。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王兴兴称,最主要的还是要保持持续进步,不管是宇树科技还是其他公司,产品或技术一旦停滞,很快就会变成一家平庸的公司,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目前宇树科技最大的工作压力还是来自要保持技术和产品创新。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5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大增35.5%,达到6.9万台,服务机器人产量上升13.8%,达到120万台。同样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和制造中心,2024年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47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40%,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10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这一增长节奏的核心问题在于,人形机器人的真正落地。目前,人形机器人赛道仍存在若干重大技术与成本门槛:能否胜任重复性劳动?能否与环境自然交互?能否做到人机共事?

这些问题在宇树身上也同样存在。无论是上春晚、跑马拉松还是参加格斗赛,宇树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应用更多集中在教育、科研、展示中。真正能进入家庭、服务业和工厂的人形机器人,需要跨越至少5至10年的技术爬坡期。动作协调性、环境适应能力、电源系统稳定性乃至AI语义理解和决策系统,都是影响这一进程的关键环节。但与此同时,宇树对机器人产业链的巨大影响力仍不容小觑。

640-2.jpeg

对于“机器人能否实用”,宇树的B1四足机器人已在国家能源集团变电站交出现实答卷:故障识别准确率98%,长周期任务完成率95%以上,人工巡视频次从每3天1次压缩至每15天1次。而升级版B2更将负载提升至20kg,续航延长40%,在-25℃的暴风雪中稳定攀爬输电线塔,这不仅是机器替代人力,更是生产力范式的重构。

特别是各地的公司结合自身的优势进入机器人的不同细分领域,在资本和人才的推动下,不断有好的商业案例冒出来,给了机器人产业更多的可能。目前机器人“大脑”能力持续提升,但距离通用型应用实现仍有不少挑战,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应该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传感器、灵巧手、机器狗、外骨骼机器人、垂类应用端。随着政策支持深化和资本加码助推,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正在迎来一场“技术-数据-商业化”落地速度大比拼,需要从「炫技」走向「实用」,未来十年将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人机协作新纪元。

从本轮融资披露的信息看,宇树将在扩大产线、加码AI算法的本地部署与模型优化、推动国际化市场布局等方面发力。下一步它是否能从“科技爆款”转身为“生产工具”?

宇树需在资本期待与技术深耕间找到平衡。科创板新规给予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机器人公司的终局不是市值,而是“让机器干活”的生产力解放。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