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专题 > 2017-2018年中国光伏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7-2018年中国光伏市场回顾与展望

作者:陈东坡时间:2018-03-29来源:电子产品世界收藏
编者按:201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分布式光伏装机超预期,年发电量首超1000 亿度,光伏企业效益持续向好,但补贴拖欠,非技术要素成本偏高问题依旧存在。进入2018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为45 GW,户用光伏将成最大亮点,单晶占比可能达到40%,PERC技术将成主流技术,全产业链成本持续下降,用户侧平价上网将实现,但企业面临较大供需压力,企业间的分化迹象加剧,同时对外贸易摩擦仍将不断。

作者 / 陈东坡 赛迪顾问 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 (北京 100048)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803/377623.htm

摘要:2017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超预期,年发电量首超1000 亿度,光伏企业效益持续向好,但补贴拖欠,非技术要素偏高问题依旧存在。进入2018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为45 GW,户用光伏将成最大亮点,单晶占比可能达到40%,PERC技术将成主流技术,全产业链持续下降,用户侧平价上网将实现,但企业面临较大供需压力,企业间的分化迹象加剧,同时对外贸易摩擦仍将不断。

  陈东坡,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研究方向:高效光伏电池、光伏产业与市场研究、能源互联网、能源。

1 2017年:超预期,光伏企业效益持续向好

1.1 新增装机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球市场首位

  2017年,我国光伏市场受“630”抢装、“930”抢装、光伏扶贫、领跑者政策推动、光伏上网电价下调预期而导致的抢装等多种因素拉动下,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越,新增装机量达到53 GW[1],同比增长53%,全球占比超过50%,连续5年新增装机位居世界第一。累计装机超过130 GW,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光伏市场。

1.2 电站布局转移持续优化,分布式超预期

  我国光伏装机由西北地区向中东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华东地区新增装机14.67 GW,同比增加1.7 倍,占全国的27.7%。华中地区新增装机为10.64 GW,同比增长70%,占全国的20%。西北地区新增装机6.22 GW,同比下降36%[1]。分布式光伏成市场发展新亮点,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超过19 GW,同比增长超过360%,在新增装机占比超过36%。主要原因是分布式光伏不受补贴下降影响,收益较高;另一方面,分布式也不受地面电站指标的管理,可以任意发展。

1.3 弃光限电问题有所缓解,年发电量首超1000亿度

  2017年,我国光伏弃光电量约为73 亿度,弃光率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弃光主要集中在新疆和甘肃,其中,新疆(不含兵团)弃光电量28.2 亿度,弃光率为22%,同比下降9.3个百分点;甘肃弃光电量18.5 亿度,弃光率为20%,同比下降9.8个百分点[1]。通过保障性全额收购、限制新建电站指标发放等一系列手段,弃光限电问题得到缓解。2017年我国光伏发电量达1182 亿度,同比增长78.6%,光伏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同比增加0.7%。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量约为1000 亿度,分布式光伏发电量约为182 亿度。

1.4 光伏补贴拖欠愈演愈烈,非技术要素仍偏高

  随着光伏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和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不足,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缺口持续扩大,多数光伏发电项目难以及时获得补贴,增加了全产业链资金成本,导致行业风险快速集聚。据财政部估算,截至2017年底,光伏发电补贴缺口达1000 亿元,预计2020年补贴资金缺口将超过3000 亿元,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除了补贴拖欠外,目前行业存在土地政策限制、光伏税费较重、弃光严重、项目融资困难等问题,非技术成本偏高成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不高的关键原因。

1.5 光伏企业效益持续向好,上游龙头企业纷纷扩产

  得益于应用市场规模扩大,光伏企业出货量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技术工艺进步带动生产成本下降,我国光伏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上游硅料、硅片、原辅材以及下游逆变器、电站等环节毛利率最高分别达到45.8%、37.34%、21.8%、33.54%和50%[2]。但产业链不同环节企业的利润分配十分不均,光伏上游环节与下游电站环节赚取暴利,而在光伏中游环节则基本上不赚钱。丰厚的利润导致上游龙头纷纷抛出了“扩产计划”,通威和东方希望的产能预计达到12 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保利协鑫预计产能将会达到10 万吨;单晶硅片的龙头隆基2017年硅片产能将达到15 GW,同比增加100%,中环股份2017年硅片产能将达到12 GW,同比增加160%。

1.6 高效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光伏发电成本显著下降

  高效技术发展非常迅猛,骨干企业通过黑硅、PERC、双面发电等技术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新建N型电池、HIT电池生产线,单晶、多晶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已分别达到21.3%和18.8%,2005-2015年间,电池片转换效率的提升每年约在0.3%,但是近两年已提升至1%以上。同时,光伏制造智能化趋势明显,单位产出的用工量明显下降,产品可靠性不断提高。在技术进步及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领先企业的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 元/瓦左右,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 元/瓦左右,每度电成本降至0.5~0.7 元/千瓦时[2]。

2 2018年:新增装机量约为45 GW,户用光伏将成最大亮点

2.1 我国光伏市场热度不退,新增装机量约为45 GW

  进入2018年,国内光伏市场延续2017年的态势,集中式电站在2018年年中、年底将发生两次抢装。分布式电站方面,光伏扶贫与户用电站等细分市场火爆,分布式电价下调非常有可能引发新一轮抢装,而分布式交易试点有利于探索分布式新模式,分布式光伏有望在增速和新增装机规模上双超越地面电站。电站区域布局更为均衡,西北仍是重点,中部与东部的景气度大幅提升。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为45 GW左右,其中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9 GW,需要指标的光伏电站5 GW,领跑者计划7 GW;村级扶贫电站3 GW,户用光伏电站6 GW,不需要指标的分布式电站(工商业、开展市场化交易的分布式)15 GW。

2.2 户用光伏有望超80万套,光伏扶贫将成重要市场

  户用光伏因其具有见效快、投资小、并网简单、补贴及时等优点,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2017年底,户用光伏达到50万套[3],考虑到屋顶资源丰富,户用光伏没有指标瓶颈,“隔墙售电”突破限制,电网代收电费不用再担心违约问题等有利因素,2018年,我们预计户用光伏有望超80万套。同时,当前光伏扶贫政策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持续开展,光伏扶贫有不拖欠补贴、保证消纳等优势,政策风险很小,补贴资金及时到位等优点。2018年,我们预计光伏扶贫市场将会快速增长,其中集中电站扶贫可能达到9 GW;村级电站扶贫可能达到3 GW,两项合计超过12 GW。

2.3 单晶占比可能达到40%,PERC技术将成主流技术

  近两年来,单晶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2017年国内市场占比达到36%[4]。2018年,除部分大型地面项目采用单晶产品以外,领跑者高达5 GW以上的安装量、同时分布式项目爆发式成长,都推动单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显著攀升,我们预计2018年单晶产品占比达到40%。考虑到近年来PERC电池产能成倍增长,并以单晶应用为主,2018年PERC很有可能成为单晶产品的标准工艺,也将助力2018年单晶占比将接近40%。此外,多晶硅方面目前正依托金刚线切硅片降低成本,再搭配上湿法黑硅提高电池效率,一旦这两项技术在多晶领域成熟,预计多晶电池导入PERC技术的幅度也将大幅增加。

2.4 全产业链成本持续下降,用户侧平价上网将实现

  进入2018年,受我国补贴下降、各环节产能扩张,美国“201”双反、日本FIT补贴政策下调等因素的影响,光伏全产业链很可能会出现联动降价。其中,硅料环节扩产严重而需求降低,价格战预计会十分惨烈;硅片环节金刚线普及,实现降本增产;组件环节300 W+高效组件将成为主流,考虑到组件辅材,像金刚线、光伏玻璃、EVA膜等环节当前毛利率都很高,降价空间大,同时,高效组件的使用也会摊薄平衡系统(BOS)成本,光伏组件降成本将成为光伏系统成本降低的最主要贡献者,2018年光伏组件价格极有可能跌破2 元/W,光伏系统投资成本降至5 元/W左右。光伏系统价格降低与组件效率提升将进一步加速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下降,从而有望从2018年逐步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

2.5 企业面临较大供需压力,企业间的分化迹象加剧

  进入2018年,产业链各环节新增产能与技改产能逐步释放,而需求侧新增市场规模增速预计会放缓,此消彼长的局面将导致光伏市场供需失衡,上下游各环节产品价格将进一步下跌,企业将会承受较大压力。同时,企业间分化迹象加剧,各个环节竞争激烈,没有品质和成本优势的企业将会出局。多晶硅环节,综合电耗高于80~100度/公斤的产能将退出市场;长晶环节,600公斤以下的老旧铸锭炉、不能满足连续直拉需求的单晶炉将被淘汰;切片环节,砂线切割产能将会完全退出市场,对完成金刚线切割改造的企业,如果品质不稳定、工艺不成熟也将面临很大市场压力;电池组件端,自动化程度低的产线将无法提供高效而低成本的光伏产品。而制造端龙头企业及创新商业模式的小微配套服务企业竞争优势更强。

2.6 对外贸易摩擦仍将不断,海外布局前景不容乐观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快速,使其成为部分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对象,光伏贸易摩擦频发。自2016年以来,印度、土耳其、韩国等国家相继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涉案光伏产品包括多晶硅、电池片及组件,构筑贸易壁垒趋于常态化。进入2018年,美国针对全球光伏产品的“201”调查以及印度针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进口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均已尘埃落定,结果不容乐观,这仅仅是2018年1月份以来我国光伏产业遭受的贸易纠纷。新一轮贸易调查更加关注中国企业,并与以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将范围由针对我国转向针对中国大陆及我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布局的基地,意图对我国光伏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方位封锁[5],这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以及海外工厂的运营都将带来较大挑战。贸易摩擦频发,阻碍了我国光伏“走出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7年度相关能源情况[R/OL]. (2018-1-24)[2018-3-7].http://www.gov.cn/xinwen/2018-01/24/content_5260072.htm#1

  [2]2017年我国光伏产业运行情况[R/OL].(2018-1-23)[2018-3-7].

  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455/c6032015/content.html

  [3]中国户用光伏2017年发展概况与2018年形势展望[R/OL].(2018-2-2)[2018-3-7].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80202/878575.shtml

  [4]2017年单晶市场份额:全球27%,国内36%[R/OL].(2018-1-30)[2018-3-7].http://solar.in-en.com/html/solar-2301455.shtml

  [5]2018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展望[R/OL].(2017-12-28)[2018-3-7].https://news.solarbe.com/201712/28/122585.html

  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2018年第4期第11页,欢迎您写论文时引用,并注明出处。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