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嵌入式系统 > 业界动态 > 半导体,中国的芯片设计产业需要怎样突破?

半导体,中国的芯片设计产业需要怎样突破?

作者:时间:2017-09-19来源:观察者网收藏
编者按:世界集成电路三强:英特尔,三星,高通。光是高通和英特尔两家,每年就能带给美国八九百亿美元的营收,养活数万美国工程师,还能带来一百多亿美元的净利润。中国的经济升级最大的两个领域是汽车制造工业和集成电路工业。未来怎样能在这两个超级产业完成逆袭?

  涨价原因呢,主要还是Nor flash行业的大佬在逐渐退出,排名第三的美光退出NOR Flash业务,有可能被排名世界第四的台湾华邦接手,排名第二的Cypress关闭中小容量的Nor Flash生产线,加上AMOLED面板对nor flash有需求,因此带来行业景气。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09/364473.htm

  另外,兆易创新还做MCU(单片机)产品,用于汽车和物联网,2016年兆易创新的MCU销售收入为1.97亿元,同比增长55.2%。

  在内存和闪存领域,韩国拥有绝对的优势,而我国的长江存储担负起了打破韩国垄断的使命。

  存储器领域,和NAND FLASH,韩国三星和海力士都绝对的霸主,尤其是三星。

  韩国人在2017年的存储器涨价中大赚特赚,三星电子201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高达67.8亿美元,增长竟然高达46%,接近50%的疯狂增长。到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营收猛增19.8%,净利润增长89%,高达99亿美元,不仅打破了自己的最高单季度净利润记录,还首次超过了苹果公司。

  SK 海力士在2017年第一季度营收38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2%,净利润达116亿人民币,同比增涨324%

  华为上半年的闪存门事件,反应出中国在这方面的绝对弱势地位。

  是最大的存储器领域,目前全球存储器价格在疯长,韩国人同样在大赚特赚

  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三家业内巨头DRAM销售额达44.3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了30.1%。

  其中三星电子销售19.8亿美元,比上季度增长36.5%,SK海力士销售13.7亿美元,增长28.2%,两家企业市场份额合计占到全球的75.9%。美国美光销售10.6亿美元,增长22.0%,

  下图是2017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市场份额,三星+SK海力士份额为73.5%,美国美光为21%,三巨头为94.5%,剩下的台湾三家厂商南亚科,华邦,力晶占了4.6%. 全球其他公司占了0.9%。



  全球六强之外,在这个仅仅0.9%的市场份额里面,有一家中国小公司,北京矽成控股的ISSI,这是一家设计公司,在全球DRAM市场排在第八位,不过这个第八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兆易创新曾经试图收购ISSI,进入DRAM领域,毕竟Nor flash市场还是太小,不过根据2017年8月的消息,收购没有成功,原因为两个,一个是价格没有谈拢,另外一个是台湾人的阻挠,排名世界第四的DRAM厂家台湾南亚科是ISSI的代工厂,如果ISSI被兆易创新收购,南亚科将会停止提供服务。

  不过在DRAM领域,ISSI太小了,即使兆易创新收购ISSI成功,也不可能对抗韩系厂家和美光。

  而在NAND Flash市场,DRAMeXchange的数据显示,三星、东芝、闪迪、海力士、美光和英特尔几乎垄断了全球100%的市场。尤其是三星和海力士,合计占了全球几乎一半的份额。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DRAM和NAND FLASH领域,中国几乎没有存在感,在这个领域要突破,还是需要靠国家队。之前谁说国企没有用,只会搞垄断来着?要是能在存储器领域搞成垄断,我看是好得很。

  2015年7月,中国紫光集团曾经向全球第三大DRAM厂商,美国美光科技,提出23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结果被拒绝,背后就是美国政府的阻挠。

  为什么要收购美光呢?韩国太强大了,不管是DRAM领域还是NAND FLASH,美光相对于韩系的三星和海力士,都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DRAM领域,美光的市场份额在韩国竞争下呈现不断下跌的态势,从2016年的28%下降到2017年上半年的18%左右。

  从营业利润率来看,三星DRAM的营业利润率高达40%这个水平,美光只有20%这个水平,三星只要一降价,美光就是生死存亡,可以说三星完全掌握了美光的生死。

  其实紫光和美光联手研发,一边有钱,一边有技术,是中美双赢的局面,奈何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是美国更高层面的战略,注定双方联合困难重重。虽然紫光至今没有放弃和美光合作,但是目前已经被逼迫走上自主研发制造的道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目前存储器自主研发的国家队是紫光集团控股的长江存储。

  2016年7月26日,长江存储公司成立,紫光集团拥有51%的股份,另外的股份由国家大基金持有25%,湖北省地方政府的基金持有24%,武汉新芯公司为长江存储的全资子公司。

  武汉新芯公司是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2006年为了进军集成电路制造领域而成立的研发+制造一体的企业,实际上武汉新芯2014年底已经和美国的Cypress半导体公司开始联合研发NAND Flash技术,但是业界并不看好,因为NAND Flash被三星,海力士,东芝,美光四家垄断,不要说新芯公司研发实力不足,Cypress实力也不够。

  因此通过和Cypress和共同研发,武汉新芯已经有一部分的自主研发力量,只是非常弱小,这是中国自主研发存储器的火种。

  长江存储成立之后,由于大量资金注入,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开始大量从台湾和韩国挖人,如果留意最近的台湾和韩国的科技新闻,会发现他们的媒体经常抱怨半导体人才被中国以高薪诱惑流失。

  紫光从台湾挖了多少重量级人才过来呢?

  紫光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高启全,他是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2015年10月亲自从台湾挖过来的重量级人物,高启全被称为台湾DRAM教父,他是本文前面提到的世界第一大NOR flash公司旺宏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台湾第一,世界第四大DRAM公司南亚科的总经理。同时还是南亚科和英飞凌的合资公司华亚科的董事长(华亚科目前已经被美国美光并购)。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重量级人物。

  很多台湾媒体把高启全和梁孟松相比,梁孟松从台积电跳槽去了三星后,三星的代工制造业务突飞猛进,对台积电造成了很大威胁,制程竟然反超了台积电,优先量产14nm,一度还分食了台积电的苹果订单。

  2015年高启全宣布退休后,加入紫光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被台湾媒体视为和梁孟松一样的叛将。

  事实是,高启全此人有无大中华情节不得而知,但是从他担任紫光副总裁只有接受记者采访的言论来看,他更多的是不满在台湾发展空间狭小,根本不可能对抗一生的敌人韩国三星。

  高启全今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媒体说,

  “1985年,英特尔正式退出DRAM领域,在经历了日本、韩国积极投入,后来者居上,韩国最终坐稳了第一把交椅。台湾在 2008 年成立台湾创新内存(TMC/TIMC)计划集中发展 DRAM 产业资源,但终究因为资金问题未能如愿,原本 5000 亿新台币的资金需求,台湾政府仅提供了 80亿,远远达不到预期。

  他强调,“现在唯一有机会成为全球抗衡三星势力的只有大陆,紫光会把这梦化为具体的实践!”一定要有人扮演在全球平衡三星的势力,目前只有大陆有能力有资金投入进来,长江存储就是基于这个出发点而诞生,也是大基金唯一真正投资的存储器企业。”

  从高启全的话可以反应出他内心的想法,就是要在产业里面做出一番事业,所以,只要我们提供的平台够大够好,不管他是什么政治立场,一样可以为我所用,台湾的舞台太小了。

  除了高启全,紫光集团还挖来了晨星创办人杨伟毅出任紫光旗下长江存储公司CTO,又延揽晶圆代工厂联电前CEO孙世伟,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一职。这两位都是台湾半导体业界鼎鼎有名的大佬级人物,像晨星,当年就是和联发科并列的台湾两大研发企业之一,后来晨星被联发科吞并。

  台湾联电更是台湾仅次于台积电的是第二大集成电路制造厂,2016年销售额44.5亿美元,对比下中芯国际2016年的销售收入只有29亿美元多点。

  目前长江存储在同时进行NAND FLASH和DRAM的研发,根据2017年4月高启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长江存储的研发团队里面,美国人、日本人、南韩人都有,绝不是只有挖台湾工程师,长江存储内部是规定要用英文沟通,因为外籍主管很多,以国际化的规格在打造企业。”

  现在的武汉新芯约1,200人,另外,长江存储成立至今也招募将近700人,共计1900人左右。

  长江存储目前研发人员总共约500人,其中台湾人约50名。

  根据2017年9月的消息,长江存储将会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并且趁着日本东芝在处于出售状态的机遇,挖角日本的存储器研发人才,日本很多年轻的工程师,受制于日本职场论资排辈文化的压制,薪资和发展通道上本有很多不满,加上东芝已经风雨飘摇自顾不暇,在中国高薪诱惑下,必然会有人加盟。

  目前长江存储的重心放在3D NAND flash的开发上面,同时也在推进20/18nm的DRAM开发。

  NAND Flash肯定是长江存储最先量产的产品,因为传统2D转3D NAND技术后,半导体机台设备几乎都要换新,所以这时候投入是对的,每一个存储器阵营都站在同一个出发点。

  而DRAM技术,每转进新一代制程技术仅增加20%的半导体机台设备,意思是,既存的半导体大厂的多数机台设备都已经折旧光了,新加入DRAM技术的人去买新设备来生产,成本非常贵,竞争力会很差。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要做好在存储器领域长期烧钱的准备。



关键词: 芯片 DRAM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