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宣布,大众公司的汽车车身便捷性电子装置已选用英飞凌设计的微控制器。该芯片可提供32位微控制器性能,是英飞凌近期推出的XC2200系列成员之一。大众将通过采用这种微控制器为车身便捷性电子装置提供更强大的网关功能,满足汽车子系统之间日益增长的联网和通信需求。
当今汽车拥有50多个不同的子系统,并构成独立的通信网络。例如,这些子系统需要负责引擎和动力系管理以及车身便捷性电子装置和信息娱乐应用,并且需要根据当前行驶条件进行相互通信。这种通信需要由基于微控制器的专用控制单元(中央网关单元
关键字:
英飞凌 大众 微控制器 200802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宣布与汽车系统制造商德尔福集团达成战略技术合作协议。英飞凌和德尔福一致同意就开发新一代基于AUTOSAR(汽车开放系统架构)标准的车身控制单元进行密切合作。
德尔福将提供综合系统、软件专长以及在车身电子领域的丰富经验,而英飞凌将为这一合作项目提供其在汽车微控制器领域的技术专长。项目重点是满足汽车领域的传统要求,比如优化的功能、成本、可靠性、灵活性、兼容性和实时性能。德尔福和英飞凌将双方的此次合作视为迈向汽车电子系统采用AUTOSAR标准的重要一步,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获得宝贵知识
关键字:
英飞凌 AUTOSAR 德尔福 200802
英飞凌科技的首席执行官WolfgangZiebart日前表示,如果半导体企业想在眼前这一波行业整合潮中生存下来,应该将注意力从建造晶圆厂转移到建造系统之上,并且必须和客户建立深层次的技术合作关系。
日前,WolfgangZiebart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半导体厂商曾经拥有的竞争优势已经消失,现在每家企业基本在同时期内都能使用到相同的制程技术。在过去,这是区别最好的和最差的半导体企业的关键。”
WolfgangZiebart说:“取代制程技术的区别物是系统知识,而且必须是某个特定市场领域
关键字:
英飞凌 晶圆 芯片 MCU和嵌入式微处理器
日前,英飞凌科技推出了16位实时信号控制器系列。该系列产品集成了控制外设的传统微控制器单元(MCU)及具备强大计算能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全新增强版XE166基于C166S V2内核。
同时微控制器的实时性能、使用便捷性加上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计算性能与数据吞吐量使得该系列产品非常适合于面向工业驱动应用的理想高性能单芯片解决方案。XE166系列的中断响应及任务切换速度非常快,使其最多可以一次独立控制4个三相电机。
XE166运行频率可达80MHz、每条指令运行一个周期,性能高达80MI
关键字:
英飞凌 实时信号控制器 MCU和嵌入式微处理器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近日宣布与IBM签订协议,拓宽公司成熟的大容量嵌入式闪存制造工艺的应用范围 。IBM将获得英飞凌130纳米嵌入式闪存工艺的使用许可,用于在北美地区制造全新的芯片。此外,英飞凌将利用IBM的晶圆代工服务生产基于该工艺的产品。
在2006年初,英飞凌的130纳米嵌入式闪存工艺就已在英飞凌工厂中得到广泛应用,用于生产从汽车系统到低功率芯片卡设备等应用所需的高级微控制器芯片。通过本协议,IBM还获得了相关非易失性存储器(NVM)知识产权的使用许可。130纳米嵌入式闪存工艺的采用将提高I
关键字:
英飞凌 嵌入式 IBM MCU和嵌入式微处理器
巨磁阻效应发现者荣膺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英飞凌现已开始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汽车转向角度,成为全球首家开始批量生产集成巨磁阻传感器(iGMR)的半导体供应商。英飞凌的传感器可异常精确地测量0
关键字:
英飞凌 传感器 诺贝尔奖 传感器 执行器
德国infineon日前宣布,将授权130纳米制程嵌入式闪存芯片制造技术给IBM。而IBM方面预计会在未来相应产品中使用该制程技术生产的产品,并提供相应服务。此列芯片预计将会在IBM北美工厂制造。
英飞凌的130纳米嵌入式闪存技术早在2006年就已经进入量产阶段。主要应用于使用微控制器芯片的智能卡自动系统中。根据计划,IBM将会在其位于北美的vermont(佛蒙特州)200毫米晶圆工厂投产,预计会在2008年下半年进入量产阶段。
英飞凌是世界上第一家运用130纳米工艺实现嵌入式闪存产品量产
关键字:
英飞凌 IBM 闪存 MCU和嵌入式微处理器
英飞凌(Infineon Technologies AG)日前表示,已同意向IBM提供使用其嵌入式闪存制造工艺的许可。IBM将在北美使用这种130纳米工艺。英飞凌表示,它将使用IBM的代工服务生产未来基于此工艺的产品。
英飞凌的上述130纳米嵌入式闪存工艺于2006年初开始在英飞凌的工厂中实现量产,用于生产从汽车系统到智能卡等应用的微控制器芯片。
英飞凌汽车、工业与多市场业务部主管Peter Bauer表示:“通过这项合作,英飞凌发挥了其自己的制造IP的价值,获得了新的批量制造伙伴,而且加
关键字:
英飞凌 IBM 闪存 MCU和嵌入式微处理器
在冬天干热的室内,人们经常会体会到静电放电。穿戴套头衫或其它合成纤维衣服,常常会出现电花四溅的现象。这些微小的电花就是释放的静电,它的电压和电流可分别高达15,000伏和50安。如果释放的静电遇到散热器或水管等接地物体,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但如果释放的静电进入手机或其它消费类电子设备,可能会严重损坏设备内部高度集成的电路,除非设备采用TVS二极管等专用ESD组件。
静电放电保护TVS二极管技术领袖英飞凌近日推出全球最小的TVS二极管。这种二极管的外形尺寸仅为0.6mm(长) x 0.3mm(宽)x
关键字:
模拟技术 电源技术 英飞凌 TVS 二极管 模拟IC 电源
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2007年10大芯片厂商排名略有不同。在该公司的排名榜中,预计英特尔(Intel)将再度称雄全球芯片市场,其后依次是三星电子(Samsung)、德州仪器(TI)和意法半导体(ST)。
Gartner把英飞凌(Infineon)及其分拆出来的DRAM公司奇梦达(Qimonda)的销售额算在一起。因此,按2007年全球销售额计算,英飞凌排名第五。
在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最近公布的排名中,英飞凌排在第10,奇梦达位居第16,它没有把这两家公司的
关键字:
嵌入式系统 单片机 英飞凌 DRAM 奇梦达 IC 制造制程
基于中国自主CMMB标准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芯片方案供应商泰合志恒科技有限公司(Telepath Technologies Ltd.),宣布首次推出一款解调器芯片, S301AB。利用这款芯片可以在移动手持设备、个人媒体播放器以及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实现通用广播的移动多媒体接收。
S301AB完全兼容CMMB信道传输和复用标准。该芯片是同类产品中的第一款可以真正满足信道传输标准中多种码率和不同调制工作模式状态的解调和解复用的应用需求的芯片解决方案。在接收灵敏度、功耗、尺寸以及其他系统规格方面,S30
关键字:
通讯 无线 网络 CMMB 英飞凌 广播芯片 MCU和嵌入式微处理器
英飞凌(Infineon)射频收发器系列最新成员为SMARTiLTE,这是首款高集成度长期演进(LTE)射频收发器。SMARTiLTE运用单片射频硅CMOS工艺,尺寸仅为5
关键字:
嵌入式系统 单片机 英飞凌 射频 收发器 RF IF
迄今为止,通信IC领先供应商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已经交付了10亿颗射频收发器。这些小型射频芯片在手机和基站之间建立射频链接。2006年英飞凌共交付超过2.3亿颗手机收发器。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证实, 2006 年英飞凌在总容量超过10亿颗的手机收发器市场上所占份额高居第一。过去15年,英飞凌一直为领先的手机生产商供应射频芯片。
英飞凌每秒钟生产7颗射频收发器。全世界大约四分之一的手机集成了英飞凌的射频技术。英飞凌通信解决方案业务部副总裁兼射频引擎业务分部总经理Stefa
关键字:
嵌入式系统 单片机 英飞凌 射频 收发器 RF IF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近日宣布,公司已经交付了第 10亿颗射频收发器。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报告,2006年英飞凌共交付超过2.3亿颗手机收发器,在这个总容量超过10亿颗的市场上拥有领先市场份额。英飞凌提供通信IC产品已逾15年,客户包括移动电话市场上所有的大型厂商,如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和LG等。
英飞凌通信解决方案业务部副总裁兼射频引擎业务分部总经理Stefan Wolff表示:“我们每秒钟生产7颗射频收发器,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手机集成了英飞凌射频
关键字:
嵌入式系统 单片机 英飞凌 射频收发器 LTE芯片 模拟IC
在印度和中国等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摩托车污染和能耗问题即将得到解决。在未来两年内,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将迫使制造商更加广泛地采用可瞬间设置恰当的燃料/空气配比的电子引擎管理系统。汽车与摩托车电子设备芯片制造商英飞凌预计,摩托车和小型汽车的引擎管理系统市场将大量需要英飞凌全新推出的XC2700系列微控器。预计仅2010年一年中,中国和印度的厂商将生产超过3,600万辆摩托车。
英飞凌微控器事业部负责人Jochen Hanebeck表示:“中国和印度制造的摩托车大多采用机械控
关键字:
汽车电子 英飞凌 微控器 摩托车 传感器 执行器
英飞凌介绍
英飞凌科技公司于1999年4月1日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成立,至今在世界拥有35,600多名员工,2004财年公司营业额达71.9亿欧元,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作为国际半导体产业创新的领导者,英飞凌为有线和无线通信、汽车及工业电子、内存、计算机安全以及芯片卡市场提供先进的半导体产品及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英飞凌平均每年投入销售额的17%用于研发,全球共拥有41,000项专利。自从1996年在无锡建立 [
查看详细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