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世界:汽车维护不再需要到汽车经销商处就能进行,只需轻按按钮或打个电话,就可以及时完成更新。 在这个世界里,您的汽车可以使用多年,当感觉过时或想要新功能时,您或许也不需要再购买新车。 现在可能难以想象的功能,比如后排座椅变成一个配备 Wi-Fi ® 和网络摄像头的全功能第二办公室,皆有可能成为现实。我们已然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 软件定义车辆 (SDV) 是一种由软件控制车辆操作、设计和用户体验的汽车 ,而不是仅依赖硬件。
关键字:
德州仪器 软件定义车辆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更舒适、功能更丰富的驾驶体验的需求, 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正面临一项日益严峻的挑战:扩展车内安全系统的传感功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法规要求,同时更大限度地降低设计复杂性和成本 。欧洲新车评鉴协会(欧洲 NCAP)和其他标准即将发生的变化将改变新车的安全评分方式,从而鼓励 OEM 在其车辆中加入更多传感功能。以往,要扩展车内传感应用以支持乘员监控、车内儿童检测和入侵检测等功能,需要增加独立的传感器。然而, 雷达传感器 SoC 的最新创新技术通过深度学习(边
关键字:
TI AWRL6844
Source: Getty/ Nikola Ilic德州仪器(TI)日前宣布推出全新汽车芯片,旨在提升各个价位车型的驾驶安全性和音频体验。在1月6日发布的公告中,德州仪器详细介绍了其在雷达传感器和汽车音频系统芯片(SoC)方面的最新技术进展,这些成果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展出。德州仪器AWRL6844 60GHz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融合了边缘人工智能算法,以支持多种车内感应功能,例如车内乘客监控及入侵检测,从而营造更安全的驾驶环境。该传感器将三项关键功能集成到单个芯片中,降低了车
关键字:
德州仪器 汽车芯片
近几年,随着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影响,智能座舱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多维度亮点频现。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26年规模将达440亿美元;中国市场更是增长迅猛,2023年规模为1300亿元,2024年升至1528亿元,预估2026年有望突破至2127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超17%。技术层面革新不断,AI大模型崭露头角,跨域融合成为趋势,智能座舱依托前沿中央计算框架整合多种先进技术,多屏化与大屏化也愈发显著。市场竞争态势激烈,传统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与新兴科技公司同台竞技。同时,
关键字:
德州仪器 毫米波雷达 车载音频
大多数人在想象工业应用中的技术时,想到的是大型的机械和复杂的制造流程,这似乎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联。然而通过实时控制,系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收集、处理数据并自行更新。智能感应可以检测人员和机械,而边缘人工智能 (AI) 可以快速、高效地做出决策。这些技术涵盖从制造到物流的方方面面。它们就像超人一样,从我们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休息的这段时间里,在幕后悄悄地执行着各种各样的任务,让我们的世界正常运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在工业应用中使用的技术与智能手机一样重要且有益。它们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增加了便利性;保护我
关键字:
工业技术 智能生活 德州仪器 C2000 GaN
新闻亮点:● 德州仪器通过业内先进的单芯片 60GHz 毫米波 (mmWave) 雷达传感器提升检测精度,能够支持三种通过边缘人工智能 (AI) 来实现的车内检测应用。● 汽车制造商可以通过一款高度集成、基于 Arm®、结合 TI 基于向量的 C7x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内核的业界先进的汽车微控制器 (MCU) 和处理器,提供卓越的音频体验。● TI 的全新音频放大器是业界先进的音频放大器,采用单电感器 (1L) 调制技术,使
关键字:
德州仪器 雷达传感器 汽车音频处理器
·德州仪器通过业内先进的单芯片 60GHz 毫米波 (mmWave) 雷达传感器提升检测精度,能够支持三种通过边缘人工智能 (AI) 来实现的车内检测应用。
·汽车制造商可以通过一款高度集成、基于 Arm®、结合 TI 基于向量的 C7x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内核的业界先进的汽车微控制器 (MCU) 和处理器,提供卓越的音频体验。
·TI 的全新音频放大器是业界先进的音频放大器,采用单电感器 (1L) 调制技术,使其能够以一半的电感器数量实现 D 类性能。
关键字:
德州仪器 毫米波雷达 车载音频
随着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在家中安装这些自动化系统,机器人市场将继续增长。公司纷纷开始在其工厂和仓库中实现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并适应未来机器人与人类进行更多互动的情形。制造机器人的设计工程师了解,有数百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系统。如图 1 所示,机器人种类繁多,从功率只有几瓦的小型辅助机器人到自主移动机器人、类人机器人以及功率高达 4kW 及更高的重型工业机器人。图1 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类人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有各种形状和尺寸,功率级别范围为 10W 至 ≥4kW机器人制造商在开
关键字:
202501 协作机器人 类人机器人 机器人 德州仪器
在现代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中,电池管理系统 (BMS) 是电池包的大脑,负责确保电池的性能、安全性和寿命。BMS 可监控多个参数,如充电状态和健康状态,充电状态能提供可用的剩余能量,健康状态能评估电池电芯的整体状况和老化程度。这些指标有助于维持高效能源使用并延迟电池的过早老化。为了满足有关电池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法规,汽车制造商必须在车辆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非常良好的电池健康状态。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空气资源委员会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提出了
关键字:
集成电阻分压器 电动汽车 电池系统性能 德州仪器
为了支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ADAS),汽车上安装的雷达传感器数量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多个中距离和远距离雷达,用于支持汽车工程师学会定义的 L2 级自动驾驶。虽然这种雷达组合可以实现安全运行所需的前向扫描范围,并且到目前为止已经足够,但在成本敏感型市场中,由于所面临的要求不断变化,原始设备制造商 (OEM) 需要新的设计解决方案。图1展示了前置雷达系统如何检测和测量与前方车辆的距离。图1 前置雷达系统旨在检测和测量与前方车辆的距离由于具备 L2 级及更高自动驾驶级别的下一代汽车将争相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向消费者
关键字:
硬件同步功能 以太网PHY 汽车雷达 ADAS 德州仪器
预计电动汽车 (EV) 数量到 2030 年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 60% 以上,因此,EV 充电器的数量也必须相应增加。 市场迫切需要可靠的 EV 充电基础设施;然而, EV 充电器连接器、插头类型和充电协议之间存在不一致 ,这可能会加剧里程焦虑,甚至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因为消费者无法确定其考虑的车辆是否与本地或长途旅行中所需的充电器兼容。为了解决 EV 驾驶员的疑虑并简化充电体验,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在充电站采用统一的 EV 充电标准,使几乎所有 EV
关键字:
TI 开源软件 EV
当前关于人工智能 (AI) 和神经网络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生成应用(生成图像、文本和视频),很容易忽视 AI 将为工业和基础设施应用中的电子产品带来变革 的实际示例。不过,虽然在 电机驱动器、太阳能(如图 1 所示)和电池管理应用的实时控制系统中 采用 AI 不会像新的大型语言模型那样引起大量关注,但 使用边缘 AI 进行故障检测可以显著影响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和生产力 。图 1:太阳能电池板阵列本文中将讨论 集成式微控制器 (MCU) 如何
关键字:
TI MCU 实时控制系统 系统故障检测
实时微控制器 (MCU) 在帮助高压汽车和能源基础设施系统满足电源效率、功率密度和安全设计要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车载充电器 (OBC) 还是不间断电源 (UPS) , 这些设备都必须在恶劣环境中为时间关键型任务提供快速、确定性的性能。F29H85x 系列 C2000 TM MCU 基于 TI 的 C29 内核 ,专为应对高压系统中严苛的处理和安全设计挑战而设计 。 这些 MCU 性能显著提升,是前代 T
关键字:
TI MCU 高压系统
引言设计分立式仪表放大器 (IA) 与集成式 IA 的优点和缺点有很多,而且经常争论不休。需要考虑的一些变量包括印刷电路板 (PCB) 面积、增益范围、性能(随温度变化)和成本。 本文的 目的是 比较三种双电源 IA 电路:使用四路运算放大器 (op amp) 的分立式 IA、具有集成增益设置电阻器 (R G ) 的通用 IA 和带有外部 R G 的精密 IA。双电源电路图 1 是使用德州仪器 (TI) TLV9064 四路运算放大器电
关键字:
TI 仪表放大器 模拟
实时微控制器 (MCU) 在帮助高压汽车和能源基础设施系统满足电源效率、功率密度和安全设计要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车载充电器 (OBC) 还是不间断电源 (UPS),这些设备都必须在恶劣环境中为时间关键型任务提供快速、确定性的性能。F29H85x 系列 C2000™ MCU 基于 TI 的 C29 内核,专为应对高压系统中严苛的处理和安全设计挑战而设计。这些 MCU 性能显著提升,是前代 TI C28 内核及市场上其他 MCU 的两到五倍,并配备先进的集成式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元件,可帮助工程师
关键字:
TI C29 MCU C2000
德州仪器(ti)介绍
您好,目前还没有人创建词条德州仪器(ti)!
欢迎您创建该词条,阐述对德州仪器(ti)的理解,并与今后在此搜索德州仪器(ti)的朋友们分享。
创建词条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企业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征稿 -
友情链接 -
手机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产品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北京东晓国际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7778号-2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110108205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