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产业遭遇冲动扩张与产能过剩
五、补贴依赖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99058.htm泰州园博园是江苏省第六届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点。画面中的园博园科技馆就是一座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园博会开幕时,楼顶的太阳能板就能供应整个场馆的照明。
中盛光电集团品牌中心品牌总监沈勇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个项目呢,是这次我们适应建设部128、129号文件申报的10兆瓦泰州综合示范电站,城市综合示范电站中的一个,而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它的技术是最先进的,它采用的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也就是说它的光伏组建和建筑材料直接是结合在一起的,是构建型的光伏组件。记者:”这个建成之后可以发多少电啊?”沈勇:“它每年发电量是在62万度左右。” 记者:“62万度,那投资多少呢?”沈勇:“投资是2000万左右,预计在五年左右可以收回总的发电成本。”
江苏省发改委下发的电价补偿政策分三年补偿,第一年补偿是每度电3块7,第二年定价补偿3块2,第三年为2块9。电网要以三元以上的价格收购太阳能发的电,再加上财政部与建设部出台每瓦补贴20元的政策,企业没有理由不抓紧上项目。记者:“没有财政部政策也没有江苏省电价补贴政策,你们是没有办法来做这个事情的?”中盛光电泰州园博园项目负责人:“那样子投资收益率时间比较长一点,需要11年左右,所以国家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也是推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整个市场的发展。我们中盛光电也是借国家政策的东风,所以在泰州,包括全国各地现在也是抢占市场。
未来,通过屋顶和玻璃幕墙等方式与建筑进行结合,将是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方式。也是国家目前重点补贴的领域。在泰州发改委我们了解到,园博园示范电站只是泰州推广光伏应用其中的一个,泰州正在规划在全市选择101座建筑来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江苏省泰州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周玲洁:“这个项目大概是有38个建筑单位,一共采纳101个建筑,总的屋顶的太阳能发电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总的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项目的装机容量,是10.39兆瓦,项目总的投资是3.99亿元,建设的年限是2009年到2010。
除了泰州,各地也都在争取搭上国家政策这辆快车,加速太阳能发电在城市当中的应用。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说:“我们想三年之内把我们这个新余市的这些建筑物,这些城市里面的建筑物,符合铺屋顶计划的,全部把它铺起来。”记者:“三年之内?”汪德和 :“三年之内,我估计争取国家补贴的资金,按照现在的政策,至少在20个亿以上,可能还会更多。”记者:“但这全是国家的补贴呀。”汪德和:“对,国家的补贴支持。”
据了解,屋顶计划4月出台至今,全国已经申报了700MW的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然而,这些申报中最终只有70MW的项目量有望进入补贴名单,也就是说仅占申报数量的十分之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石定寰说:“政府的财政补贴是有一定数额的限制的,是随着你国家的财力,你有多大的财力,你能拿出多少钱来补贴,他总有一个量的限制,那么这个量不可能是无限的,好像“金太阳”工程,我听到的消息是两年补贴500兆瓦,500个兆瓦就是每年250兆瓦,相当于我们去年生产能力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政府补贴一直是各国鼓励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惯用手段,但对于政府补贴的理解,世界光伏应用的大国德国的做法或许值得我们借鉴。比利时羿飞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周静说:“每年在德国的话,比如按照8%到10%,它有一个递减,整个上网电价有个递减,它为什么要有递减呢,它是给技术开发也好,给投资商也好,给系统集成商也好,设备供应商也好,有一个潜在的压力,也就是说,你还要再有利润的话,你必须要去做技术更新,去怎么样节约成本,怎么样在系统上更加优化,来把你的成本降低。”
依赖财政补贴决对不是长久之策。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公司,只能是那些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将新能源发电成本降低到与传统能源持平、甚至更低的企业。2008年年底,一份由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起草的《2012年光伏发电的科研专项》报告,上报给了科技部相关部门,这份报告核心意思其实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到2012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将降到1元/度。一时间,1元一度成为太阳能在中国能够规模应用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很多人对这个目标充满信心。江西省新余市委书记汪德和说:“我预计不用两年,它可以降到1块钱以下,降到7毛钱左右。7毛钱左右我认为就是正常的煤电价格就是7毛钱左右这样一个水平。王体虎说:“只要我们把这个多晶硅价格继续往下降,就很可能在两三年之内就可以实现,帮助整个光伏产业一起可以实现1块钱1度电。
对于何时能一元一度电,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再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潘家华说:“如果只是一种常规性的就是通过扩大规模这个单位的成本有所下降,那么下降的幅度应该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我们有一种革命性的技术性突破,那么有可能一下就降得很低。但是目前,如果是取当今的技术在五年以内的话,几乎是没有这种可能产生真正的突破,/那么在五年能够把太阳能的这个成本降得跟火电水平相当的话,我觉得是天方夜谭。”
石定寰则认为,三到五年就能与常规能源相提并论的说法有些过于乐观,但他认为火电与光伏发电的价格在不远的将来就能有一个交叉点。光伏行业要摆脱依赖政策的时间大概在2015年。石定寰说:“我们这个化石能源发电,煤炭发电也好,其它的发电也好,成本是在逐渐提高的,主要是资源在减少,而环保对它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这个电越来越清洁,需要清洁就要处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进一步将来可能还有二氧化碳的问题,如果把这些污染物一个个加起来处理,就势必会增加火电的成本,那么火电成本上升,光伏电池成本是要下降的,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的扩大,那么将来应该有一天这个成本正好是有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可以实现平价上网。记者:“您觉得这个交叉点应该在什么时候?” 石定寰:“不光是我个人认为,是有很多国际机构都在对世界这个趋势进行预测,最近我看德国的这样一个预测2015年左右。能够实现这样一个交叉。”
就在各地政府和企业将极大热情投入到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憧憬不远将来的美好景象时,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再一次表达了他的不同立场。潘家华说:“那么我们就应该以一种这个投资、研发把技术先弄成熟了,现在应该投资就是什么呢,技术研发这个阶段,而不在于大规模地去投资利用这个阶段,因为你利用不具备竞争力,等于你现在你站都站不起来,你还能跑,哪有不跌倒的道理呀?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呢我们要做,但是现在还是属于呢,应该是一种研究和开发这个阶段,不是以大规模的这个开发利用的阶段。”
“飞得太接近太阳会烧焦你的翅膀”,美国《华尔街日报》用这句话在提示,太阳能产业急速的扩张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在国内国外政策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确实已经到了沸腾的程度,“冲动扩张”和“产能过剩”也成了媒体和舆论评价中国新能源的关键词。然而,在产业冲动的面前,我们作为观察者的态度不能失去理性。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来说,太阳能发电的比例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还远远不够,如果说有过剩,那是低技术环节的产能过剩。是上网问题难以解决带来的过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应该从国家层面加大技术研发,智能电网建设尽快推进。中国做新能源不是为了国家形象,不是为了让外国人高兴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在明确了绿色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智慧和坚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