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引狂潮 日韩等外企欲“分羹”
虽然如此,相较于外资企业循序渐进在研发和生产以及上下游协同上取得的成绩,中国这一由政策快速催熟的市场确实也让动力电池这个行业带有一些“先天不足”的弱点。比如在上游材料方面,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贵斌就曾坦言,感到(行业)发展太迅速,估计大力发展电动车电池的时候,上游产业链还没准备好。以该公司生产的铜箔为例,作为动力电池生产的基础材料,虽然该公司从2007年开始就看好这一市场并着手研究,从2008年开始就在扩建一期、二期产能,但目前发展速度依然慢于动力电池市场爆发的速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82017.htm不仅如此,在杨朴宇看来,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品牌无论是在技术研发还是体系化的生产能力以及成本的规模化效应上,都较国内品牌更有优势。
在成本方面,据招商证券测算,当前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还有40%以上的下降空间。只有这样,才一方面能弱化政府补贴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效用,使路径更加市场化;另一方面,在满足市场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具有良好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要降低成本显然需要上下游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一方面,动力电池行业还处于低价竞争、各自为政的状态;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成本分摊模式。
“其实动力电池只是锂电池生命周期的开始,我们正试图构建一个以锂电池为核心的生态链,能够解决它整个生命周期的问题。”方建华告诉记者。如果能做到动力电池应用过程中的商业化创新,那么,现在动力电池成本的居高不下等问题,都可以在拉长的生命周期中得到解决。
深圳新能源材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键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还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产业整合、技术整合、资源整合,把整个产业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做出来。否则整个产业永远是停留在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阶段,最后只会更快地把这个行业做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