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解体”的现实味道:高价出售医疗健康部门?
但东证让东芝退市的可能性不大。东证在通过退市惩罚财务违规方面一直态度谨慎。2011年奥林巴斯财务舞弊曝光后,东证修改了部分上市规程。按照之前的规程,一旦出现有价证券报告造假等情况,“当认定影响重大时”便勒令退市,而现在改为了“当不立即退市,可能无法维持市场秩序时(勒令退市)”,实际上放宽了规定。
本文引用地址:https://www.eepw.com.cn/article/278419.htm原因是,虽然管理层欺骗了股东,但如果退市,受害最大的也是股东。
虽然躲开了退市,但东芝的危机没有结束。东芝的当务之急是要强化财务基础,但对于东芝来说增资存在困难,发行公司债券的成本也可能比之前要高,甚至有可能被征缴上百亿日元的附加费。
第三方委员会称“是受东芝委托,为了东芝而开展调查”,特意限定了调查范围。第三方委员会通常应当从第三方的立场出发,为广大利益相关者开展调查,而这次却自己承认了这是一次特殊的调查。今后,报告没有涉及的审计事务所的干预,也可能会成为焦点。

由东芝选出的成员组成的第三方委员会(左二为委员长上田广一,前东京高检检事长)必须在短期内进行调查。
不胫而走的“东芝解体”说
违规财务处理之所以在东芝常态化,一个原因是亏损业务苟延残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而且利润率低下,手头的现金存款明显少于竞争对手。感觉一旦碰到情况就会一筹莫展”,一位注册会计师将东芝、日立和三菱机电的财务报表对比分析后这样指出。实际上,从2013财年的财报来看,东芝的营业利润率为4.5%。比日立的5.5%、三菱机电的5.8%相比都要低。
随着形象恶化和品牌劣化的加重,东芝陷入了更加艰苦的业务环境,提高盈利能力必须要借助结构改革,缩小或撤出亏损业务等。尤其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重组的,是7年里共盈利680亿日元的个人电脑和电视机业务。
个人电脑业务方面,靠推销部件盈利已成为常态。第三方委员会的报告显示,在2012年9月的内部会议上,当时的社长佐佐木则夫强烈要求现场“在3天内增加12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
电视机业务也通过“结转”这一延期计算费用的方法增加了利润。市场传出猜测,东芝多年的“假面具”被撕开,亏损其实更严重的这两项业务“形象变差,想卖也没人买。将无法避免撤退和大幅裁员”
东芝各部门的业绩。为求生存,东芝是否会撤出或出售部分业务?(上图中部分来源于路透社/Aflo)
除此之外,为了消除亏损而在东南亚调整了销售体制的白色家电、连续出现亏损的系统LSI和单功能半导体业务预计也将加快裁员步伐。报告提到,2013年8月,田中久雄社长曾经在公司表示“必须考虑完全退出个人电脑、电视机和家电业务。这绝不是在吓唬大家”。这句话越来越有现实味道。
已经开始出售资产
财务违规曝光后,东芝的资产负债表估计会出现更大的创伤。三菱日联摩根士丹利证券的高级分析师宫本武郎估算,“净资产损失最大可能达到4482亿日元”。其中包括第三方委员会指出的1518亿日元,东芝自查订正的利润金额44亿日元,个人电脑和电视机等亏损业务的固定资产余额1420亿日元,以及长期递延税款资产余额1500亿日元。倘若损失为4482亿日元,则东芝的股东权益比率将由2014年底的约20%,降低到15%左右。
为了应对筹资环境恶化,东芝已经开始变卖资产。
第三方委员会发布报告的第二天,也就是7月22日,东芝马上就以约1180亿日元的价格,出售了东芝集团持有的通力公司(芬兰大型电梯企业)的股票。而且有消息称,东芝向交易银行打探了贷款5000亿日元的可行性,在出售资产的同时,也在奋力确保手头资金。
但也有市场关系人士表示,对于强化财务和筹集重组费用,这些资金可能不够。如果增资困难,东芝很可能会被迫割让优良业务。也就是说,市场已经在构思东芝解体的剧本。
在东芝的各项业务中,最能卖出高价的应该是NAND型闪存。这是占东芝总销售额的24%、营业利润率高达14.1%(2013财年)的电子元器件部门的主力产品。现在虽然是东芝的顶梁柱,但是,要想在与三星的竞争中获胜,必须继续实施大规模投资。倘若筹资受挫,东芝甚至有可能跌下世界两强的宝座。
其实,2013财年东芝的设备投资为2809亿日元,其中约4成,即1220亿日元都投向了电子元器件部门。在3295亿日元的研发费中,电子元器件部门也占到1475亿日元,比例最大。某证券分析师指出,“在能卖高价的时候出售,把资金用来重组亏损业务和强化财务才是上策。倘若筹资成为瓶颈,今后不能继续实施巨额投资,闪存的竞争力就会削弱,出售时的价格也会降低”。
继闪存之后,可能卖出高价的还有医疗健康部门。例如东芝医疗系统的主力产品——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其全球份额仅次于美国通用电气(GE)和德国西门子,名列第三,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评论